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十六章 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Enteric bacilli):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内杆菌,常随人与动物粪便排出,广泛分布于水、土壤或腐物中。
大多数肠道杆菌是肠道的常居菌,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细菌侵入肠道以外部位时,也可引起疾病,故为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为致病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引起人类肠道疾病。
肠道杆菌具有下述共同特性:
1.形态与结构:中小等大小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大多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包膜。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为中等大小的光滑型菌落。有些菌在血琼平板上出现β型溶血,在液体培养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3.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活泼,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前者一般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多数能分解乳糖。
4.抗原构造: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包膜(K)抗原和共同抗原四类
5.抵抗力:不强,加热60℃经30分钟即死亡。
6.变异:易出现变异菌株。
7.致病物质:内毒素是肠道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部分肠杆菌产生外毒素致病。
8.传播方式:污染的饮水及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第一节 大肠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大多数菌株有动力。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在鉴别性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光滑型菌落。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IMViC试验为“+、+、-、-”。即为典型大肠杆菌。
3.抗原构造:较复杂,有O、K、H、F四种抗原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定居因子:也称粘附素(Adhesin),即大肠杆菌的菌毛。致病大肠杆菌须先粘附于宿主肠壁,以免被肠蠕动和肠分泌液清除。
(2)肠毒素: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外毒素,分为耐热和不耐热两种。
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 LT):对热不稳定,65℃经30分钟即失活。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A又分成A1和A2,其中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膜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后,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与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使胞内ATP转化cAMP。当cAMP增加后,导致小肠液体过度分泌,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现腹泻。
耐热肠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 ,ST):对热稳定,100℃经20分钟仍不被破坏, ST可激活小肠上皮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增加,在空肠部分改变液体的运转,使肠腔积液而引起腹泻。
2.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
(2)急性腹泻: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腹泻。根据其致病机理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水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致病因素是LT或ST,或两者同时致病。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见。细菌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大量繁殖。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可产生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素。EHCO的主要菌型是O157:H7,还可有O26、OⅢ等。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部位大肠,成人,儿童易感,散发或暴发,常见于年龄较大儿童,侵袭肠粘膜。
肠粘附性大肠杆菌:也可引起腹泻。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细菌的分离鉴定
标本:肠道外感染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腹泻者取粪便。
分离培养与鉴定:粪便标本直接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观察菌落并涂片染色镜检。采用一系列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2)卫生细菌学检查
大肠杆菌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食品等。取样检查时,样品中大肠杆菌越多,表示样品被粪便污染越严重,也表明样品中存在肠道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大。故应对饮水、食品、饮料进行卫生细菌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治疗可选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第二节 痢疾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大多数有菌毛。革兰氏阴性杆菌。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为兼性厌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碳源。宋内氏志贺氏菌能迟缓发酵乳糖(37℃3~4天)。
3.抗原构造:有K和O抗原而无H抗原。K抗原在血清学分型上无意义,但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血清的凝集反应。O抗原分为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可分为四群48个血清型。
A群:又称痢疾志贺氏菌:不发酵甘露醇。
B群:又称福氏志贺氏菌:发酵甘露醇。
C群:又称鲍氏志贺氏菌:发酵甘露醇。
D群:又称宋内氏志贺氏菌:迟缓发酵乳糖,
我国一些主要城市以福氏菌为主,其次为宋内氏菌;志贺氏菌与鲍氏菌则较少见。
4.变异
1.S-R型变异:宋内氏痢疾杆菌易为R型。
2.耐药性变异:由于广泛使抗生素,志贺氏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多困难。
3.营养缺陷型变异:南斯拉夫Mel(1963年)首创的依赖链霉素的志贺氏菌株(依链株,Sd),作为口服菌苗可预防志贺氏菌痢疾。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侵袭力: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菌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
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
3.外毒素: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该毒素具有三种生物活性:①神经毒性,将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均有毒性;③肠毒性,具有类似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肠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释疾病早期出现的水样腹泻。
2.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
3.免疫性:病后免疫力不牢固,不能防止再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在用药前取粪便的脓血或粘液部分,标本不能混有尿液。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或增菌培养液中。
2.分离培养与鉴定
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孵育18~24小时,挑取无色半透明的可疑菌落,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和菌型。
3.快速诊断法
(1)荧光菌球法:适于检查急性菌痢的粪便标本。将标本接种于含有荧光素标记的志贺氏菌免疫血清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4~8小时。如标本中有相应型别的痢疾杆菌,繁殖后与荧光素抗体凝集成小菌球,在低倍或高倍荧光显微镜下易于检出。方法简便、快速,有一定的特异性。
(2)协同凝集试验:用志贺氏菌的lgG抗体与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结合,以此为试剂,测定患者粪便滤液中志贺氏菌的可溶性抗原。
四、防治原则
特异性预防主要采用口服减毒活菌苗,但免疫力弱,维持时间短,型间无保护性交叉免疫。抗生素治疗。

第三节  沙门氏杆菌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沙门氏菌有:伤寒沙门氏菌(S.typhi),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A、B、C),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suis),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等十余种。一般可简称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一般有鞭毛,多数有菌毛,革兰氏阴性杆菌。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不发酵乳糖和蔗糖,大多产生硫化氢。
3.抗原构造:主要有O和H两种抗原, O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lgM抗体; 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lgG抗体。
4.抵抗力:对热抵抗力不强,60℃1小时或65℃经15~20分钟可被杀死。
5.变异
1.H-O变异:指有动力的H型菌株失去鞭毛成为无动力的O型菌体。
2.S-R变异:S型菌落在培养基上多次移种后变为R型菌落,细菌的毒力也随之消失。
3.V-W变异:指有Vi抗原的菌株(V型)失去Vi抗原(W型),即细菌与抗O血清凝集而不再与抗Vi血清凝集,称为V-W变异。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侵袭力:沙门氏杆菌侵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穿过上皮细胞层到达上皮下组织。细菌虽被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并在其中继续生长繁殖。这可能与Vi抗原和O抗原的保护作用有关。菌毛的粘附作用也是细菌侵袭力的一个因素。
(2)内毒素:引起发热、白细胞减少。
(2)肠毒素:有些沙门氏杆菌,如鼠伤寒杆菌可产生肠毒素,性质类似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肠毒素。
2.所致疾病:
(1)肠热症:是伤寒病和副伤寒病的总称,主要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
(2)急性肠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氏杆菌感染。多由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系因食入未煮熟的病畜病禽的肉类、蛋类而发病。潜伏期短,一般4~24小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波士顿、腹痛、腹泻。细菌通常不侵入血流,病程较短,一般2~4天内可完全恢复。
(3)败血症:常由猪霍乱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
3、免疫性:伤寒或副伤寒病后有牢固的免疫性,很少再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分离与鉴定
(1)标本:根据伤寒病的病程采取不同标本,通常第1~2周取血液,第2~3周取粪便或尿液。急性肠炎取患者吐泻物和剩余食物。败血症取血液作培养。
(2)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液应先接种胆汗肉汤增菌;粪便和经离心的尿沉渣可直接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经18~24小时培养后,挑选无色半透明的不发酵乳糖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并接种双糖含铁或三糖含铁培养基。疑为沙门氏杆菌时,作生化反应和玻片凝集试验鉴定。
2.快速诊断法:近年来应用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或尿液中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可溶性抗原,协助临床早期诊断肠热症。
3.血清学试验:肥达(Widal)氏反应(定量凝集试验)。
判定结果时必须考虑下述情况。
(1)正常抗体水平: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一般说来,O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时才有诊断价值。
2动态观察:如间隔数天重复采用,若效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上升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3.O与H抗体在诊断上的意义:
①若H、O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感染伤寒、副伤寒的可能性大;
②H与O效价均低,则患肠热症的可能性甚小;
③若H效价高而O不高,可能系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④如O效价高而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氏菌感染(肠炎杆菌与伤寒杆菌有共同O抗原)引起的交叉反应。
4.其他: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肥达氏试验始终呈阴性。可能是①发病早期曾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治疗;②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故本试验阴性时,不宜匆忙地否定诊断。
四、防治原则
现用Ty-21a株减毒口服活菌苗,免疫效果且较持久。
治疗可采用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中药白花蛇舌草,穿心莲等有效。

第五节 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呈明显的多形性,有球形和丝状形,为周鞭毛菌,运动活泼。
 
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生长,形成迁徒生长现象。若在培养基中加入0.1%石碳酸或 0.4%硼酸可以抑制其扩散生长,形成一般的单个菌落。
此属细菌X19XKX2O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的部分抗原有交叉,可替代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此反应称为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用于某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1999-2005 All Rights Reserve
最佳浏览 IE5.0 1024×768 256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