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二十章 动物源性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是指感染人类的病菌来自宿主动物,可通过直接接触媒介动物,也可经污染物(土壤、污水和食物等)而传播。
动物源性细菌属人畜共患疾病 的病原菌。主要包括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和鼠疫杆菌。
第一节 布氏杆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布氏杆菌属初次分离培养时多呈小球杆状,毒力菌株有菲薄的微荚膜,经传代培养渐呈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

布氏杆菌为严格需氧菌。牛布氏杆菌在初次分离时,需在5~10%co2环境中才能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的ph6.6~7.1,营养要求高,生长时需硫胺素,烟草酸和生物素,泛酸钙等,实验室常用肝浸液培养基或改良厚氏培养基。此菌生缓慢,培养48小时后才出现透明的小菌落,鸡胚培养也能生长。
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能生存2个月。
布氏杆菌具有二种抗原成份:A(牛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和M(羊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二种抗原在各种菌中含量不同,牛布氏杆菌(AM)含A抗原多,含M原少。羊布氏杆菌(AM)含M抗原多,而含A抗原少。
二、致病性
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物质,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并能在该细胞内增殖,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经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待繁殖到一定数量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进入血流,反复出现菌血症。由于内毒素的作用,病人出现发热、无力等中毒症状,以后本菌随血液侵入脾、肝、骨髓等细胞内寄生,血流中细菌逐步消失,体温也逐渐消退。细菌在细胞内繁殖至一定程度时,再次进入血流又出现菌血症,体温再次上升,反复呈波浪热型。本菌多为细胞内寄生,治疗难于彻底,易转为慢性及反复发作,在全身各处引起迁徒性病变。
病后可产生免疫力,在不同菌种和生物型之间有交叉免疫,细胞免疫为主。
三、微生物学检查:本菌传染性大,要注意防止实验室污染。
1.分离培养:急性期采集血液,慢性期采取骨髓,接种于双相肝浸液培养基(一半斜面,一半液体)置37℃10%CO2环境中培养,每隔2天检查一次,如无细菌生长则摇荡培养基,使液体浸过斜面上,有细菌生长,可依鉴定项目确定是否为布氏杆菌。经一月培养无细菌生长,可报告阴性。
2.血清学检查:通常作凝集试验,判定凝集效价1:50可疑,1:100以上为阳性。效价增高4倍以上时,更有诊断价值。
四、防治原则
预防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和消灭畜间布氏杆菌病的流行。对经常接触牲畜或有关人群用冻干减毒活苗作皮上划痕接种,有效期一年。
急性病人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一般认为四环素与链霉素或磺胺联合治疗效果较好,需彻底治疗,防止转为慢性。
第二节 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属于耶尔森氏菌属(Yersina)。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美兰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

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初次分离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液,亚硫酸钠等以促进生长,在血平板上,28℃培养48小时后,长成不透明的,中央隆起,不溶血,边缘呈花边样菌落,这种菌落形态为本菌的特征。在液体培养基中24小时孵育逐渐形成絮状沉淀,48小时在液表面形成薄菌膜,从菌膜向管底生长出垂状菌丝,呈钟乳石状。
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但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敏感。
鼠疫杆菌毒株有下列抗原成份和毒素。
与毒力有关的抗原: F1抗原是鼠疫杆菌的荚膜抗原有抗御吞噬作用;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鼠疫杆菌产生的外毒素主要作用是抑制辅酶还原,损害心肌细胞内线粒体呼吸,毒害末稍血管系统及淋巴管内皮细胞,造成血压下降及休克,又可使肝、肾及心肌组织变性、出血、坏死。鼠毒素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荚膜、内毒素、鼠毒素和侵袭性酶、溶纤维蛋白酶等。
2.所致疾病:本病为多途经传染,人被感染的鼠蚤叮咬而传染。也可因宰杀感染后的动物,由破损创口侵入,或因吸入含本菌的气溶胶感染。临床常见的病型有:腺鼠疫、败血性鼠疫、肺鼠疫或继发性鼠疫。
3.免疫性:患过鼠疫病愈者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
鼠疫杆菌的检验必须严格执行烈性菌管理规则,注意防止气溶胶感染或防蚤叮咬。动物实验应有防护设备,实验用过培养物及器材应及时消毒。
取检材涂片,用甲醇或酒精乙醚混合液固定5~10分钟,然后进行革氏或美兰染色,镜检观察鼠疫杆菌的形态特征。
将检材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平板,28℃孵育48小时后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必要时作噬菌体裂解、凝集或沉淀试验等进一步鉴定。
四、特异性防治
预防鼠疫的基本原则:1.严格控制传染源,隔离可疑病人或病人,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灭鼠、灭蚤; 3.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接种鼠疫无毒活疫苗)和个人防护。
高效价鼠免疫血清在治疗上有效,可与抗生素并用。

第三节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 属于需氧芽胞杆菌属,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炭疽杆菌受低浓度青霉素作用,菌体可肿大形成园珠,称为“串珠反应”。这也是炭疽杆菌特有的反应。

2.培养特性:本菌专性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繁殖。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在琼脂平板培养24小时,长成直径2~4mm的粗糙菌落。菌落呈毛玻璃状,边缘不整齐,呈卷发状;在5~1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无明显的溶血环,但培养较久后可出现轻度溶血。;菌落有粘性,用接种针钩取可拉成丝,称为“拉丝”现象。
3.抵抗力: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
4.抗原结构:
(1)荚膜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
(2)菌体抗原:耐热与毒力无关。
(3)外毒素复合物:包含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因子)及致死因子。三种成份均具有抗原性,不耐热,是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荚膜和毒素。
所致疾病:
(1)皮肤炭疽:最常见,多发生于屠宰、制革或毛刷工人及饲养员。
(2)肺炭疽:少见,由吸入病菌芽胞所致,多发生于皮毛工人,病死率高。
(3)肠炭疽:由食入病兽肉制品所致,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并有胃肠道溃疡、出血及毒血症,发病后2~3日内死亡。
注射炭疽外毒素中保护性抗原于机体,能形成抗毒素免疫, 病后可获较强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
采集皮肤炭疽的脓液、渗出物,吸入性炭疽的咯痰,肠炭疽的粪便以及病人的的血液等送检,兽尸禁止解剖,可割取耳朵或舌尖一片送检。
标本直接涂片,观察形态及特征,可以初步帮助诊断,确诊应进行血平板分离培养,进行青霉素串珠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和小白鼠致病力试验等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进行鉴别确定。
四、特异防治
预防人类炭疽首先应防止家畜炭疽的发生。家畜炭疽感染消灭后,人类的传染源也随之消灭。
我国使用的炭疽活疫菌,作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维护半年至一年。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1999-2005 All Rights Reserve
最佳浏览 IE5.0 1024×768 256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