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海洋经济-2012.pdf
高密度城市地表形态是城市人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密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大城市应对可持续城市化发展要求的前沿热点之一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景观形态随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不断发生变化导致低空气温下垫面的物理属性发生变化影响到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 城市热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的一方面 已受到可持续景观与城市规划设计气候生态地理和地球物理等领域专家广泛关注。
2、关于海洋岛屿成因分类的新意见-地理研究-2008.pdf
地球表面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结果。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的过渡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重点解读这两块知识涉及的图像的判读技巧与方法,侧重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质构造的示意图、剖面图、景观图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解释某一区域特征的相互联系;比较相同、相似、不同的区域差异性表现。
3、论环渤海陆地规划与海洋规划需同时-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pdf
结合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黄河源区1975年和2005年沙漠化状况进行了监测。研究发现,黄河源区有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分布,且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源区西部、北部和东部。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了黄河源区沙漠化的快速发展,其中, 气温升高是自然因素中的主要因素,过度放牧是人为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4、论南中国海海洋权益的保护-中国水运月刊-2010.pdf
通过历史文献和史料记载的整理,对中国历史时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公元前180年-1911年和民国时期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损失的时空格局特征,自然灾害损失较大的往往都是农业、文化、商贸较为发达的区域,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空间差异的必然。
5、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广东社会科学-2011.pdf
利用高精度定位定轨软件GAMIT对2000~2004年的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各测站的可降水量时间序列,并以不同气候类型将各测站的可降水量进行了分类比较。在不同气候类型的可降水量的比较中,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可降水量最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可降水量次之,季风气候的可降水量居中,热带季风气候的可降水量最高,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可降水量为次高。在可降水量的图形变化比较中,不同气候类型的可降水量序列的波形变化也不相同,对可降水量峰值时间进行了量化比较。
6、中国海洋发展潜力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pdf
在综合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表明:近百年来该区气温与全球气候变暖呈明显的正响应, 而降水则表现为明显的负响应。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可能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明显, 高温热害天气增多;物候季节提前或反常、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极端降水事件减少和持续干旱灾害加剧等。最后,提出京津冀地区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对策。
7、中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及演化过程分析-地理研究-2008.pdf
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区) 过渡地带,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亚洲季风、 中纬度西风环流共同影响, 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使用国际通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和国内常用的积温与干燥度分类法, 研究了97. 5° ~ 108°E, 33° ~ 41. 5°N 的三大自然区过渡地带j近五十年的气候带类型及其变化过程。并通过将各气候类型的面积变化与主要季风指数、西风指数和南方涛动等主要指数进行了对比, 并计算了他们的关系, 与此同时结合东亚各气候区气温及降水的变化模式探讨三大自然区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对各气候系统的响应。
8、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人文地理-2008.pdf
新疆的水资源安全、灾害等问题日益凸显.预计未来,随着气候增温引起的冰雪融水径流的增加,相关的冰雪灾害增多,因而增加了冰雪灾害的危险程度,并可能形成若干新的灾害点。气候变化诱发的众多冰川、积雪灾害,目前还缺乏对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方面的适应对策.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速的趋势下,冰雪灾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加强气候变化对冰雪灾害的影响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使科学技术在减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9、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论坛-2008.pdf
目前的灾害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热点研究领域,但是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灾害风险研究的相关成果,首先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进行了探讨,提出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其本质是不利影响,其作用对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 其次,总结了现有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包括风险特征类、风险要素类、风险情景类三大类,认为风险评估应该围绕风险管理目标而进行;最后,认为风险管理必须要体现与风险共存的理念,重视风险沟通与可接受风险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可接受风险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10、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制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2008.pdf
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损失一直是灾害风险评估上的难题。本研究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经典模型为基础, 提出了新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利用历史灾情和孕灾环境解决风险评价中致灾因子破坏力与灾害发生的可能, 并以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为例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研究。主要改进在于:确定灾害损失率和环境参数以建立地震灾害可能损失计算模型, 计算承灾体地震灾害风险的可能损失量;用标准差和对数位转换的相关计算对地震灾害风险等级进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