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集中表现了雨果以前作品中已经多次出现的以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如果说,他的人道主义在《巴黎圣母院》中表现为对天主教黑暗势力和封建统治者的揭露,那么,在《悲惨世界》中,他的人道主义就已经发展为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的批判了。
首先,对下层人民痛苦命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主导地位。在小说的作者序了,雨果曾提出当代社会三个迫切问: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钥匙。冉阿让、芳汀、珂赛特是不幸者的代表,他们受尽痛苦,遭到无情的迫害。雨果在描写他们的不幸命运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的鸿沟。《悲惨世界》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在那个社会里穷苦人注定要过悲惨的生活,在于它指出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就是反对穷人的。
其次,雨果在揭露贫苦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的同时,又常把一个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看成是道德问题。他认为,世间存在着两中法律,一种是高级的,一种是低级的。前者的代表是米里哀主教,后者的代表是警察沙威。雨果以冉阿让为例,企图说明世俗法律的无用。统治者以刑法惩治他,他反而变得凶狠,更加容易犯罪。可是当米里哀主教用仁慈感化他时,他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充满博爱精神的人。从这里我们看到,小说的思想基础,就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它是雨果揭露社会罪恶的出发点。在描写冉阿让对待自己的死敌沙威的问题上,同样体现着作家的道德感化思想。沙威的自杀,实际上,就是善对恶的胜利。
第三,小说还生动描写了共和主义英雄们反抗路易·菲力普王朝的斗争。雨果塑造了一系列共和主义者的英雄形象。雨果用最动人的词句歌颂革命起义,赞美起义者的英雄行为。但他又认为革命和战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