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中国传统医药学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科目由唐朝时的四科增加到九科。著名的医学流派“金元四大家”中金朝就有三人。两宋先后四次由官府主持修订本草,而水平最高的则是由北宋名医唐慎微编写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经官府整理雕版印行,是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前本草学的范本。北宋太医王唯一奉命对传统的针灸术进行研究整理,着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他还设计监制了供教学和考试用的针灸铜人。南宋司法官员宋慈结合已有的法医著作和自己的办案经验,着《洗冤集录》,概括了人体解剖、尸体检验、死伤原因鉴定、各类中毒急救等法医学知识的主要方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其中有些论述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两宋农业科学的新发展以陈旉的《农书》为代表,该书是我国农书中现存最早论述南方水稻生产技术和土地规划利用的著作。与宋代以后园艺业的发展相适应,还涌现了种类繁多的植物谱,如蔡襄的《荔枝谱》、韩彦直的《桔录》、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王观的《扬州芍药谱》、刘蒙的《菊谱》等,对当时人们有关各类植物品种的形成、演化、分类、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作了可贵的记录。
辽、宋、金时代的建筑仍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从规模上看虽然不如唐代建筑宏大雄伟,但在建筑风格上趋向纤巧、华丽和富于变化,是中国古代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技术走向成熟的重要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是喻皓《木经》和李诫《营造法式》的成书。今山西应县建于辽清宁二年( 1056)的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佛塔,该塔历经900余年而依然巍然屹立,足可证明建筑技术之高超。辽宋以后的桥梁建造技术也有许多创新。汴京东水门外的虹桥,全部用“巨木虚架”成拱,结构简洁,造型优美,宛如飞虹,是宋代建桥工匠的艺术杰作。金朝于明昌三年(1192年)在永定河上建造的卢沟桥,长约212米,宽约8米, 11孔,加两端的桥堍约265米。为了克服洪水和冰凌的冲击,在设计上采用了拱与拱相连的“连续拱”,使全桥的拱联成一个整体,增强了桥身的坚固性。桥两侧的栏杆和望柱上还雕有500个姿态优美、造型各异的石狮子。
【精英文化】五代以后,唐朝的设馆修史制度被历代王朝继承下来,其中以两宋成就最大。宋朝政府重视本朝史的编修,修史机构也比唐朝更加完备,所修史籍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篇幅之巨,记述之详,居中国古代各朝之冠。
在两宋史家撰写的通史著作中,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为著名,南宋人袁枢又将书中大事立239目,把与本目相关的史事按年月排纂成篇,使之自为首尾,各具本末,名为《通鉴纪事本末》,克服了编年体史书分割历史事件,首尾难稽,纪传体史书一事分散于各篇的缺陷,是宋代历史编纂学的又一创新。宋末元初人胡三省以数十年精力为《资治通鉴》作注,成为后人阅读《资治通鉴》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郑樵着《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价值最高的部分是《二十略》。两宋除了朝廷所设史馆编修国史等当代史之外,学者士大夫编写当代史蔚然成风,取得了很大成就,代表作主要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与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北宋初年开始,作为注重文治、繁荣文化的重要举措,对历代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刊刻,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其突出表现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与《文苑英华》四大类书的编纂。南宋末年,王应麟还编纂了《玉海》一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两宋时期作为历史学重要分支的地理学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北宋初年起,朝廷出于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目的,实行了地方官府定期编绘地图上报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多次绘制全国地图。宋代地方志编修进入了更加成熟的阶段,涌现了大批全国性和地方性志书。著名的主要有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着《元丰九域志》、欧阳忞的《舆地广记》、王象之作《舆地纪胜》、祝穆的《方舆胜览》、范成大的《吴郡志》、梁克家德《三山志》等。
两宋学者继承前代金石研究的传统,把对古器物、碑刻的收集整理与文献考订结合起来,创立金石学,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学者和金石学著作。著者如欧阳修及其《集古录跋尾》、吕大临及其《考古图》与《考古图释文》、王黼及其《宣和博古图》等。
北宋初年,骈文仍然在文坛上占统治地位。柳开是宋代倡导复兴古文的第一人,他指出复兴古文就是为了承传孔孟之道,为古文的成功复兴开辟了道路。宋仁宗中期以后,与政治改革的风潮相伴随,古文运动蓬勃兴起,当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及其师友门生成为了这一运动的中坚和主力军,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于此时并立于文坛,在他们的努力下,一种接近口语的文言文终于取代了汉魏以来的骈体文,开辟了后世古文创作的道路。
宋初诗歌创作中的基本倾向是继承了晚唐、五代的风气,虽然不乏语言凝练、境界深邃的佳作,但由于作者们缺乏王朝衰落的危机感,失去了晚唐诗歌中特有的激情和震撼力,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欧阳修等人大力倡导古文运动的同时,也积极推进诗风的改革,强调诗歌创作要“意新”,要反映现实生活,并把散文的句意和句法运用于写诗,形成诗歌散文化风格,由此奠定了宋诗发展的基础,涌现了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宋诗大家。
宋词从欧阳修和范仲淹开始,形成了与“花间派”不同的创作风格,逐渐摆脱了男女恋情狭窄题材的束缚,写出了或清丽明媚或雄迈豪爽的佳作。柳永是推动宋词词风转变的代表人物,是婉约派词风的早期代表。真正使宋词别开生面的是文学大家苏轼,在他的笔下,柳永的颓废之风一扫而光,把词的创作推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南宋的著名词人有陆游、辛弃疾等。元好问是金朝末年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继承了欧阳修内容充实、语言畅达的优良传统。他的词作对宋代婉约、豪放两派词风都有所继承,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