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上,主要是按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方向,对旧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对旧有教育、文化、科学事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学校中,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进行专业调整等等,把旧学校改造为面向工农,为新中国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在科学、文化艺术工作方面,主要是加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在改革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对从旧中国过来的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旧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绝大多数是爱国的,但由于长期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教育,形成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观点,崇洋媚外思想较严重。因此,党和政府在建国后对这些知识分子开展了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组织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启发他们自觉地清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影响,从思想到行动都站到人民方面来。
总之,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建,在全国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使国家开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国民经济恢复、政治稳定和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过渡的历史条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是以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引导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要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和平过渡,首先需要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新中国建立后,要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必须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完成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人民解放军还在东南、西南、西北等地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1950年6月,祖国大陆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基本被消灭。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地区完成了统一。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各地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都相继建立起来。各族人民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种统一、安定、团结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和平改革。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土地改革在全国各地展开。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得到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对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重大作用。1950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抗美援朝运动,打败了美国侵略者,保卫了我国领土的安全,打击了国内的反革命气焰。抗美援朝的胜利有利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的环境。
全国大陆的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各地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抗美援朝的胜利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已经占了全国工业资本的66%左右。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以后,官僚资本理所当然地被新中国的人民政府所没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官僚资本指的是国民政府所属的国家资本和少数大官僚依仗政治特权所侵占的动产和不动产。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垄断了全国的金融业,控制了大部分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没收官僚资本,使之转化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也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有利于人民政府对国家经济的调控和引导。
解放前,中国的工矿企业绝大部分被官僚资本所控制。这些企业中保留着旧的官僚机构和压迫工人的管理制度,很多封建把头、监工控制着企业的各级领导权。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企业中旧的官僚机构和压迫工人的制度,清除了企业中的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建立了新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实行了企业的民主化管理,使工人阶级成为了企业的主人。在工矿企业中还进行了技术改革,废除了不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实现了管理的企业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全国解放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战乱和国民政府的剥夺,使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工商业纷纷倒闭或歇业,民族工商业面临绝境。建国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合理调整工商业是要调动私营工商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因为,这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合理调整工商业,采取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措施,使私营工商业能够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作出贡献。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后,人民政府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并且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对其进行民主改革,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农村引导农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推动了国家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到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