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十二章>>第三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引起全国不满。为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中共中央发动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马克思注意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准备。
    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①会议针对过去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即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大力提高发展生产力,解放社会生产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会议指出:现行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大力精简各级行政机构;应该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解决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问题,从而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整个经济普遍地蓬勃发展。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明确提出要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肯定了包括“包工到组”“联产记酬”在内的多种形式。
    ③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④对外开放方面,全会指出: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以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都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当代中国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
    ②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联产到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原因: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生产管理过于集中,搞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农民没有生产的积极性。
    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选在农村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中国当时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与否首先要看农村是否稳定。其次,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生产,所担风险较大。再次,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的成功做法基础上并加以肯定和推广的。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