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十二章>>第三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1979年1月,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从此以后,农业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后来全国主要采用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这种改革的本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不能说是否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因为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仅改变了经营方式。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摆脱了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的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两阶段:
    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
    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至今。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由于所有制成分单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企业和职工吃“大锅饭”的局面,从而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标志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改革的主要内容:
    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被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和外资独营等多种所有制结构代替。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分配方式:由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
    主要内容:由放权让利、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大企业实行公司制、股份制,在小企业采取联合、改组等多种形式。
    目的:加快放开搞活企业的步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农业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和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并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的水平。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