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十二章>>第三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3.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79年,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第二年,正式确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收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它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建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吸引外资、改革实验,促进金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的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所谓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区具有先行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毗邻香港、澳门的东南沿海城市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岛辟为经济特区。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地,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根据他的建议,同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贸-工-农型生产结构,建立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同时使沿海和内陆互为补充,以带动内地经济起飞。
    这样,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这对于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标志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最终确立。对对外开放的实行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等。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大潮。面对它,我们只有一种选择:坚定不移的扩大开放、汇入世界经济的潮流。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人认为中国加入WTO是“掉进金窝,有百利而无一害”;有人认为中国加入WTO是“引狼入室,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是两种都过片面的观点,中国加入WTO,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看我们如何应对。中国加入WTO,总体上符合中国经济的根本长远利益,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但将使中国的一些劣势行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加大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必须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