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竞赛译作整体点评
此次竞赛参加人数众多,青年中的翻译高手云集,实在是一件盛举。应征稿件多达500多篇,经过数轮层层淘汰,最终遴选出10篇比较优秀的译作,应该说是颇有代表性。这10篇译作总的说来,译得颇见工力,显示出译者达到了相当的翻译水平,主要表现在1)对英文原作的理解力强;2)汉语表达比较准确、通顺、地道;3)译者有相当的文化素养。遗憾的是,没有一篇特别突出的、毫无失误的译作,差不多每篇译作都或多或少有点问题,这对我们遴选出一等译作带来了麻烦。事实上这里遴选出的一等译作与后面等次的译作差别不大。这意味着入围者的整体水平比较均衡。下面针对译作中出现的不足之处略作点评。
1)标题处理问题
标题的翻译可以稍微灵活些,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宜多考虑译入语国家的审美习惯。因为标题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一语不慎,导致全篇误解。标题Audrey Hepburn, An Elegant Spirit中的Audrey Hepburn多译作“奥黛丽?赫本”之类,基本正确。如果有约定俗成的译法,则可沿用旧译。问题出在对同位语An Elegant Spirit的处理。概括起来,大约有四种译法,下分述之:
大多数的译者译作“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优雅的灵魂”、“高贵精神”、“高贵的灵魂”、“高贵的灵魂”之类。
第一种,“一个高尚的灵魂”这个译法,注意了文章的整体意思,有正确的一面,但是没有考虑elegant(优雅的、高雅的)这个词,又不太妥,因为对于作为一个女演员的赫本,“优雅“二字,似不宜省。
第二种,“一个优雅的灵魂”这个译法固然不错,但是纵观全文,赫本确实有高尚的一面,似宜在标题中点明。“高贵精神”或“高贵的灵魂”的译法,问题同于“一个高尚的灵魂”译法,不赘。
第三种,“优雅的精灵“、优雅女神”、“优雅的天使”诸种译法,则稍背原意。赫本是一位尽量想使自己显得是平凡的人,用“精灵”“天使”“女神”之类词,过火了。
第四种,“优雅的奥黛丽?赫本”,则是一种活译,但取消了原文的同位语表现手段,得失相衡,似得少于失,不宜提倡。
综合上述四种情况,若译作“奥黛丽?赫本——优雅高尚的人”,或“奥黛丽?赫本——优雅高尚的灵魂”,均是可以接受的译文,即保持了原来的句式,也注意了整体含义的表达。
2)英文原作的背景与上下文的整体把握与理解问题
这段选文摘录自著名演员奥德丽?赫本(《罗马假日》女主角)之子有关其母亲生活的回忆录。出题人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章的上下文,所以译者需对选文中的每个句子都要很敏感,体味出其中的暗示含义,复原出可能的上下文背景知识,才能够把握住其他句子的基本含义,否则在准确理解句意方面是有一定难度的。例如赫本曾死而复生的经历可以从第二自然段中的状语从句Although she had no memory of her childhood near-death experience看出来。这一点弄懂了,才能够明白第一段中的this second chance at life这个短语有“二度生命”的意思。若干译者在翻译第一段中的She honored this second chance at life at every opportunity that presented itself and most of all at the end of her life, through her work for UNICEF时卡住了,就是因为没有利用原文中的上下文语境的相关自我阐释。所以有的译者译成了“她在生活中任何时候都很珍视这第二次机会”,就译得稍嫌含糊。另一位译者未拘泥原句而意译成“她珍视生命给她生存在这个世上的第二次机会”,虽有增词略过之嫌,在表达深层语义上似更显豁。这就是活用了上下文提供的暗示性背景知识。当然,这类意译要特别小心,要掌握好分寸,不宜到处滥用。
3)翻译技巧与表达问题
英汉两种语言反映着英汉语民族不同的逻辑模式,这尤其表现在语序或句子成分的修饰语被修饰关系上。在英汉对译过程中,要解决这个问题,常常借助于分句法翻译技巧,即将原文句子分割成若干意义单位,以便在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地调整语序。例如Sometimes a near-death experience can free us of the shackles that life slowly trains us to wear这个句子中的宾语the shackles带了一个宾语从句that life slowly trains us to wear。应征者多半是不改变语序地从头译到尾。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译文也不算错,但是读起来,总觉得味道不如原句的语势强,如有的译者译作:“有时,濒临死亡的经历会使我们摆脱掉生活长期给我们套上的枷锁。”这译文粗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甄别,会发现原文的slowly和trains两个词的含义没有准确表达出来。Slowly不宜译成“长期”,trains不宜简单地译作“套上”。Trains暗示我们本不愿套上枷锁,但是生活本身无可逃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试图反抗生活的棱角终于慢慢被磨平,我们终于习惯了披枷带锁。Slowly则强调了这个习惯过程。因此,参考译文采用了分句法,颠倒了原文语序,将原文的宾语从句在译文中译作状语从句,放在句首,凸现了原文中生活过程与枷锁的关联的描述,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逻辑上也更清楚。整个句子译作:“尽管生活的磨砺慢慢使我们习惯于戴上枷锁,但有时一次濒死的经历就足以让我们从这些枷锁中解脱出来。”当然,分句译法这种翻译技巧也要看具体情况,不是句句如此。如果原文语序不加更动,而原汁原味可以保留,则最好还是不更动语序的好。
类似的问题还比较多,不便在一篇短评中面面俱到地论述。我的看法也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初学翻译者能够举一反三地自行琢磨体会,久之自可触类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