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概述

问题求解的基本原理

知识表示

基于逻辑问题的求解方法

不确定知识的表示和推理

专家系统

知识获取和知识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系统

问答和实践

 

   

 

自然语言处理  语义层


    菲尔墨于1958年提出了格辩理论,即通常所说的“格语法”,主要是为了找出动词

和跟它所处在结构关系中的名词的语义关系,同时也扩及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其他的各

种名词短语之间的关系。较之于短语结构语法,它对于句子的深层语义有着更好的描

述。无论句子的表层形式如何变化,其底层的语义关系,各名词成分所代表的格关系

不会发生相应地变化。

     它对于句子的定义是:

                 S=M+P 句子->情态+命题;

      其中M称为转换标志,给出了从句子的整体角度而言,描述句子的各种时态、情态、

体态,P称为句子的语义模型,表示为:

                  P->V+c1+c2+·....·+cn;

       其中V代表句中的动词,ci表示句中出现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分别与动词构成一定的格关系典型的格关系如施事、受事、对象、时间、处所、工具、条件、目的、方式等。由于语义概念可以另续不断的分化与细化,所以格名称不是一个有限集。下图中给出了用格语法描述的句子:


 <下一页>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