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在继续着前期文学的叛逆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对现实的否定更加彻底,但并未放弃走出困境的努力;从内向化、梦幻化的神秘倾向,转为直面荒诞的世界和荒诞的人生;悲观色彩更加浓郁,哲理思考也更加深入;对形式的追求更加热衷,认为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乃为一有机整体。这些特点,在各流派中表现是不完全一致的。
四、简答题
1.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20世纪后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在继续着前期文学的叛逆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对现实的否定更加彻底,但并未放弃走出困境的努力;从内向化、梦幻化的神秘倾向,转为直面荒诞的世界和荒诞的人生;悲观色彩更加浓郁,哲理思考也更加深入;对形式的追求更加热衷,认为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乃为一有机整体。这些特点,在各流派中表现是不完全一致的。
2.《等待戈多》如何体现了荒诞派戏剧对人生的理解?
《等待戈多》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中“等待戈多”的情景。他们在荒诞无聊中等待,而等待本身同样荒诞无聊——等待什么、为什么等待、等待的结果是什么,统统是不可知的。该剧充分揭示了人在荒诞世界中的尴尬地位,又通过两个流浪汉无休止的等待,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3.如何通过《禁闭》中的“目光”来理解“他人就是地狱”的含义?
在《禁闭》中,可以把“目光”看作全剧的“诗眼”。剧中的三个鬼魂,在地狱里还在关心着世人投向自己的目光。每个人无时无刻都用目光盯视着别人的生活,每个人又无时无刻不在别人目光的盯视下生活。目光是窥视别人存在的窗口,也是揭示自我存在的依据。萨特通过此剧,意在表明,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他人的目光的威慑力,由于对他人目光的恐惧感,构成了他人与自我的“地狱”关系,他人的“目光”是真正的“刑具”和刽子手。
4.为什么说《秃头歌女》是一部典型的“反戏剧”?
《秃头歌女》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反戏剧”。首先,它是“反情节”的,它没有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更没有步步展开的戏剧矛盾;其次,它是“反人物”的,剧中人虽然有名有姓,但既无明确的身份,更无鲜明的性格;第三,它是“反语言”的,全剧充斥的是空洞、无聊、紊乱、自相矛盾的台词;第四,剧名是“反内容”的,剧中情节与“秃头歌女”毫无关联,只是作者偶然为之,更突出了戏剧荒诞的色彩。
5.《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政治及哲学意义。
从政治意义上说,小说首先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权益而进行的世界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这场战争中,统治者理所当然地代表着国家,驱使百姓为他们卖命。少数操纵战争和利用战争的商人从中受益,而祖国和正义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
作品对极不合理的社会体制也作了辛辣的嘲讽。作品中的战斗人员基本上是一些正直的人,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欲望和利己的想法,但他们还是尽到了公民的义务。而那些非战斗人员虽然不参加或很少参加战斗,却掌握着权力,随意支配着本应服务于的战斗人员。
在政治意义以外,小说具有更丰富的哲理内涵。作者虽然写的是战争时期的故事,但它着意表现的是以根本不存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象征的、某种作弄人们命运的超自然的力量。正因为军规根本不存在,所以它才无所不在,这是一种既可笑、又可怕,既荒谬、又真实的形而上的力量。
6.《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点。
首先,将深刻的讽刺隐藏在看似荒唐的幽默之中。根本不存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竟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圈套,这条军规本身就充满了幽默;而人们对军规规定内容毫无结果的循环论证,也是暗含着深刻讽刺的幽默。
其次,放射状的结构和无主角的人物世界。小说的基本故事在开头几章就已叙述出来,但在后来又多次重复,且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就呈一种放射状或是螺旋状的排列;整部小说似乎没有中心,也没有中心人物。虽然尤索林贯穿作品始终,但他却是一个反英雄的角色,而且他在作品中的地位又难以使他成为理所当然的主人公。
第三,荒唐的逻辑和荒诞的情节。小说的叙述话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不讲逻辑。作品的语无伦次,是作者用以加强讽刺效果的手法,作者还使用自相矛盾的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从情节上看,整部作品荒诞不经。它没有真实的生活为依据,却表现得近乎生活本身,从而达到表现现实荒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