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学习:第二章 语音 > 第六节 音变 > 本节自测

一、填空
1、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叫
2、普通话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较之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是
3、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特殊音变现象是 ,带上卷舌色彩的韵母叫。拼写这种音节时,必须在音节末尾加上表示卷舌动作的
4、 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发音时,前一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成,我们把这种变调概括为上上相连变 ;一个上声音节出现在阴平、阳平、去声音节之前时,该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成,我们把这种变调概括为非上之前变。 。
5、轻声音节具有 的作用。前者例如
6、普通话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BAB的第 个音节读轻声;部分重叠词如“猩猩”、“星星”、“醒醒”的 音节读轻声。
7、儿化音变主要表现在韵母的 上,其次是上,对韵头、声母没有影响 。
8、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的变调视词语内部的而定,具体分两种情况:(214+214)+214,前两个上声调值分别变读为;214+(214+214),前两个上声的调值分别变读为
9、轻声音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音长;音强变;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字后面的轻声字音高大致分别是
10、语气词“啊”的音变取决于的读音。“安全”后的“啊”变读为,写为;“区域”后的“啊”变读为,写为;“刚强”后的“啊”变读为,写为
正确答案

1、变调
2、轻声
3、儿化,儿化韵,r
4、35,阳平,211,半上
5、区别词义,区分词性,莲子,帘子
6、第二个,后一个(第二个)
7、韵尾,韵腹
8、语义停顿,35、35,211、35
9、变短,弱,2、3、4、1
10、前字,nɑ,哪,iɑ,呀,nɡ,啊。

二、名词解释
1、语流音变:
2、连读变调:
3、轻  声:
4、儿  化:
正确答案

1、语流音变:连续说话时,前后相连的音素、音节或声调因为互相影响或语速快慢而发生读音变化的现象。
2、连读变调:在语流中因受前、后音节(主要是后一个音节)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发生一定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的现象。
3、轻声:语流中,音节的声调在一定条件下变成的又短又轻的调子。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是四声声调在语流中的特殊音变。轻声不是普通话的第五种声调。
4、儿化:语流中,一个音节的韵母发音带上卷舌动作、具有卷舌色彩的音变现象。具有卷舌色彩的韵母就是“儿化韵”,发生卷舌音变的音节就是“儿化音节”。

三、简答
1. 儿化和儿化韵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2. 普通话共有39个韵母,其中ê、er不能儿化,其他韵母儿化后总数由39变成了26个。请结合实例分析普通话韵母儿化后总数减少的原因。
3. 为什么会产生轻声?举例说明轻声在普通话中的作用。
4. 什么是儿化?它跟词汇和语法有什么关系,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 儿化和儿化韵不是一回事。“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特殊音变现象。例如,普通话的“花儿(huɑr)”在发huɑ的同时舌尖向上卷起、韵母带上了卷舌色彩,读成了huɑr,这种音变现象就是“儿化”。“儿化韵”也叫卷舌韵,指的是发生了儿化音变的韵母,如“花(huɑ)”儿化后读huɑr,带上了卷舌色彩的韵母uɑr就是儿化韵。
  2. 儿化后,普通话韵母总的数目变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普通话的单韵母ê没有儿化音,er本身就是e的儿化音,39个韵母儿化后自然减少了2个。一个是韵母发生卷舌变化时伴随着脱落、增音、更换和同化等现象,一些原本不同的韵母,会因此变成相同的韵母。比如,[i]、[in]儿化后,都发[iәr],原本是不同的韵母儿化后成为同一个韵母。以“鸡(ji)”和“今(jin)”为例,儿化前二者的韵母分别是[i]和[in],[i]儿化时是先增加ә再卷舌,儿化后成为iәr;[in]儿化时是先丢失n再增加ә后卷舌,儿化后也成为[iәr]。两个原本不同的韵母,儿化后都读[iәr],成为同一个韵母;再如,“把、盖、盘”的韵母原本是3个不同的韵母,分别读ɑ、ɑi、ɑn,儿化后都成为[ɑr],三个韵母经过儿化音变后也成为一个韵母。依次类推,其他韵母也会发生类似情况,诸如uɑi、uɑn、üɑn音变后都变成ɑr,ü、ün儿化后都变成[yәr]等,所以导致普通话的韵母儿化后总数减少。
  3. 汉语是是声调语言。一个原本有确定声调的音节,语流中受一定条件的作用临时丧失了原有的声调变得又轻又短,就产生了轻声。变轻,是音强发生了变化;变短,是音长发生了变化。可以说,语流中一个音节在音强和音长方面发生变化导致了轻声的产生。除了音长和音强发生变化,轻声音节在音高和音色上往往也发生变化。 汉语轻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区别意义,例如“冷战”,当“战”不读轻声、“冷战”读lěnɡzhàn时,意思是“国际间进行的战争形式之外的敌对行动”;当“战”读轻声、“冷战”读lěnɡzhan时,意思是“因寒冷或害怕浑身突然发抖”。二是区别词性,例如“言语”,当“语”不读轻声、“言语”读yányǔ时,意思是“说的话”,“言语”是个名词;当“语”读轻声,“言语”读yányu时,意思是“招呼、回答、开口”,“言语”是个动词。
  4. 普通话中,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时加上一个卷舌动作带上卷舌音色彩的特殊音变现象,就是儿化。例如,普通话中“鸟儿”的发音,人们在发niǎo这个音的同时舌头有一个上翘动作(卷舌动作),niǎo的发音因此带上了卷舌色彩,发成了niǎor。此时,“儿”字不独立成音节,只是儿化的标志,表示在念到“鸟”这个字音的末尾时,要同步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er)的色彩。 儿化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区别词义。以“天(tiān)”为例。不儿化时,“天”的意思是“天空”;儿化后,“天儿”(tiānr)的意思是“天气”。二是区别词性。以 “尖(jiān)”为例。不儿化时,“尖”的基本义是物体的末端细削而锐利,是个形容词;儿化后,“尖儿”成为名词,意为“物体细削而尖锐的末端”。再如“黄”,没有儿化时,“黄”是个形容词,表示一种色彩;儿化后“黄儿”成为名词,表示禽类所生蛋最里面的黄色圆形物或螃蟹的黄色脂膏。此外,儿化还可以增加词的色彩意义,赋予细小、亲切或喜爱等的感情色彩。比如,“老牛-小牛儿”、“大旗-小旗儿”、“大米-小米儿”,“小孩子-小孩儿”、“老头子-老头儿”、“宝贝-宝贝儿”等,儿化前后色彩意义明显不同。儿化区别词义、增加色彩意义的作用,表现了它与词汇的密切关系;儿化区别词性的作用,表现了它与语法的密切关系。

四、论述
1、 请结合实例阐述说明为什么轻声不是一种独立的声调?
2、 “一”和“不”如何变调?并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 轻声指的是有的音节在词或句子里(语流中)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轻又短的音变现象。之所以说轻声是普通话四个声调的特殊音变,不是一个独立的声调,是因为:(1)轻声的性质与声调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决定声调性质的是声音的音高,决定轻声性质的主要是音强和音长。(2)四声有各自固定的调值,轻声没有固定调值,音高和音强随一定的环境而变化,取决于前一音节的调值。(3)声调只是一种音高变化,轻声与语音四要素都有关系。(4)轻声并不独立存在,轻声字单念时都有自己的原调,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了轻声。所以,轻声是四声在特定条件下音变而来,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一种特殊音变。
  2.“一”的本调是阴平,“不”的本调是去声。它们的变调规律是:
  (1)单念或在词句末尾,读本调。例如:一、十一、表里不一,不、偏不!
  (2)在去声前,读阳平。例如:一致、一定,不错、不在。
  (3)在非去声前,读去声。例如:一斤、一名、一种,不说、不行、不好。
  (4)相同的动词中间,都读轻声。例如:看一看、谈一谈,行不行、去不去。
  (5)“不”在可能补语中,也读轻声。例如:去不了、搞不好。

五、论述
1、试联系你所熟悉的语言,谈谈什么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并谈谈它们在语音中的表现。
2、语音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1.音高、音强、音长、音色是声音的四要素。语音既然是一种声音,那么这四要素也会在语音中表现出来。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物体发音所以有高低的区别,一般来说,是由于在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即频率高低的不同,这同发音体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系。语音的发音体是声带。成年男人的声带长而厚,所以音高低;成年女人的声带短而薄,所以音高高,这是就语音的绝对音高来说的。在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由语音的音高来决定。声调的音高是相对音高。
音强是指语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表现为音波振幅的大小,它同发音时用力的大小有关。语音是由气流冲击声带发出来的。呼出的气流强,音波振幅大,语音就强;反之,就弱。现代汉语普通话有轻声的现象,这主要是发音时音强较弱表现出来的。
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声音的长短同发音时间的长短有关。发音时振动时间长,声音就长;反之,就短。一般来说,语言缓慢时语音音长较长,语言急促时语音音长较短。有些汉语方言。如梅州客家话、广州粤方言等,入声调显短促,也就是说这些方言中入声调音长短。
  音色是指声音的本质或特色。声音的音色不同主要决定于振动的形式不同(包括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不同的音素(如:i、ü),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造成的。很多地方的客家方言i、ü不分,都说成i,这就是由于发前高元音ü时,不把唇形拢圆的缘故。
2.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语音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来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这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同样的语音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例如:“shishi”这两个音节,汉语中就可以用来表示“事实、实施、适时、史诗……”等多种意义。同样的意义也可以有不同的语音形式,这可以表现在不同民族语言之间,比如汉语把装订成册的著作成为“书”(shū),英语为book[buk];也可以表现在同一民族语言内的不同方言之间,比如汉语中有些方言把“马铃薯”叫做“土豆”。所有这些,都必须为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承认,个人不能随意改变,因此,语言具有社会属性。
  ②语音的系统性。一种语言的语音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这主要表现为:第一,不同语言系统所包含的音素数目及其相互关系不同,例如普通话里b-p、d-t、ɡ-k、z-c、zh-ch、j-q,形成不送气和送气的对立。第二,有些音在几种语言里都存在,但它们在各自的语音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不一样。汉语普通话中n和l 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位,但在有些方言中却同属于一个音位,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四川人和南京人说起来,“女”和“铝”、“男”和“蓝”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