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 |
按婆罗门教的理论,吠舍与刹帝利、婆罗门都属高级种姓,死后投胎可再度为人,因而称再生族。第四等级首陀罗则属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参加婆罗门主持的宗教祭祀和听讲教义,首陀罗则绝对不能。实际上,再生与非再生的界限。反映出在过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异族人之间,在雅利安公社成员与非公社成员之间,被规定以严格的社会地位区分。 种姓制度一旦固定下来,各个等级所从事的职业就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它通过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种种手段为婆罗门、刹帝利两个统治阶层的瓦尔那披上神圣、高贵的光环,让吠舍、首陀罗供养伺奉他们。由于种姓制度在以后各时代有变本加厉之势,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锁链。 到后期吠陀时代出现有完整体系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的最高信仰是梵天。梵天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皆属梵天所创,而且只有梵天是实,其他一切皆为虚幻。婆罗门开始以一种统辖万有的梵天神性说,包揽了一切原始崇拜,把婆罗门教义提高到垄断精神世界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把解释、宣传这一教义的婆罗门祭司僧侣,崇奉为人间的最高等级。此外,婆罗门教还利用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灵魂转移说,创造出一套灵魂投胎转世的“业力轮回”论,认为人在死后投胎,也就是所谓轮回,是由生前造业好坏决定的,为善者得报,来世富贵,为恶者得报,来生受罪,如此等等。因此婆罗门教强调尊法行善,要人民安于现状,忍受一切苦难。婆罗门教视《吠陀》为圣书,只有婆罗门祭司僧侣才能阅读了解,再加上琐烦的宗教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婆罗门教就成为一种异常神秘的宗教,对后来印度历史有深刻的影响。 三、列国时代 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初,已初步形成16个大国,史称列国时代,它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未、孔雀王朝兴起之时。在政治体制上,列国中绝大多数是国王当政,也有个别国家实行贵族共和制。在列国时代后期,摩揭陀国在恒河流域中部称霸,逐渐兼并四邻,才开始走上统一北印度的道路。 列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各阶层的新思想、新宗教如雨后春笋,勃兴而发。当时婆罗门教已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冲击和攻讦;宗教改革运动风起云涌;在思想领域中对婆罗门教的批判也导致各种新思潮新教派的产生,它们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外道”。 顺世论派梵语称“路伽耶陀”,意为流行于群众中的观点,故汉译佛经称其为“顺世外道”或“世间行”。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学派是主张彻底宿命论的阿什斐迦派,或称为“邪命外道”,其代表人物是末伽黎?拘舍罗。 在反对婆罗门教特权过程中,耆那教占有特殊地位。传说其创始人为筏驮摩那被称为耆那大雄。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不是神创造的。世界无始无终,只有形式的变化。组成世界的万物也都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括两部分,即物质和精神两种因子。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使灵魂脱离躯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乐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