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上古南亚与东亚
一、上古南亚的早期历史
印度是上古南亚文明的发祥地。通常所说的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它并不仅指今天的印度,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处中国西南,中亚之南,西亚东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与古代各文明都有联系。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本地原有居民创造的,他们被通称为达罗毗荼人。 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突然发现了哈拉巴文化遗址,可称为古代世界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可以肯定,其文明昌盛期已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与同期的埃及、两河流域水平相当。 印度的历史从吠陀时代开始才有文献纪录。“吠陀”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虽然主要是宗教内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历史。其中,《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一部,其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到前9世纪。其余三部称《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因成书较晚,通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期,又逐渐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即《梵书》和《森林书》、《奥义书》。其中,《奥义书》确立了一种怀疑主义和大胆思考的传统,内容驳杂,思想不拘一格。 早期吠陀反映了雅利安人氏族部落组织解体,并向阶级社会迈进的历史。后期吠陀时代,社会发展复杂多变,大量奴隶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公元前6世纪,在恒河及印度河流域已有了20几个城邦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