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 中古欧洲
一、种族大迁徙与中古早期欧洲文明的新生 人类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按着纵向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向前运行发展。所谓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横向发展,是指生活在各地区的人类的活动,由相互闭塞到逐步联系,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走向整体、统一的历史进程。公元前后,农耕、游牧两大文明间的交往与冲撞加剧,形成一种超越地区、民族、国家的宏大历史景观,它不仅成为古代文明结束、中古文明肇始的一个主要标界,而且也对奴隶社会制度的终结、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约在公元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东方,迁徙促成了中国民族大融合和暂时的政治分裂,使封建制度得以调整和发展;在西方,迁徙浪潮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以及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公元前后数世纪,中国北方大漠中最大的游牧民族是匈奴。元前3世纪,约当战国末年,匈奴势力大为扩展,组成一个十分庞大的游牧国家。3到5世纪,活动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除匈奴外,还有乌桓、鲜卑、丁零、月氏、乌孙等,其中尤以鲜卑及月氏在历史上影响较大。 在希腊、罗马农耕世界的北方,有3支比较落后的民族: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将他们统称为“野蛮人”、“蛮族”,其中日耳曼人的历史影响最大。375年,来自东方的匈奴人向顿河流域的东哥特人发动进攻,触发了一场长达200年的欧洲民族大迁徙浪潮。378年,罗马军队在阿德里亚堡战役中败于西哥持人,皇帝瓦伦斯战死疆场。此后,罗马帝国再无力量组织强有力的抵抗。476年,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灭亡。随后,东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伦巴德王国等蛮族国家纷纷建立。民族大迁徙、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的覆亡,使欧洲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古典奴隶制文明彻底衰亡,中古封建基督教文明逐步形成。 6世纪之后的西欧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世纪时代。在罗马和日耳曼两种历史传统以及各种时代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西欧的社会结构和面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政治重心由以意大利为中心的环地中海地区迁至以法兰克为中心的内陆地区;其统治民族由罗马拉丁民族更换为日耳曼民族;其精神文化的主体由世俗性极强的罗马文化转化为宗教色彩甚浓的基督教文化。古典时代那种由希腊至罗马的单线一元发展模式全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日耳曼诸王国、法兰克、加洛林帝国以及法兰西,德意志、英格兰等不同国家的复线多元的发展趋势。而在诸种变革之中,最深刻的是以奴隶制为核心的古典经济体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农奴制为核心的新的封建经济形态逐步形成,成为当时整个西欧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