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专题5 中古欧洲 - 教材提炼 |
![]() |
5世纪前后,法兰克王国日益壮大。481年,萨利克部落首领克洛维创建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墨洛温王朝(481-751年)。715年,查理出任宫相,为挽救危局,加强中央权威,查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以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土地,以服骑兵军役为条件的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起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史称查理?马特改革。742年,其子矮子丕平继任宫相。751年的苏瓦松会议上,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当选为法兰克国王(751-768年),从此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为了回报教皇的支持,丕平两度出兵攻打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并把征服来的从拉文那至罗马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加洛林王朝第二代君主查理(768-824年)雄才大略,率领封建主四处征伐,开创了法兰克国家最辉煌的时代。799年,罗马教皇立奥三世被罗马贵族所逐,只得向查理乞援。查理率大军进兵罗马,恢复了教皇权位。800年圣诞节,立奥三世为报答查理的恩德,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西方史书称查理为“查理曼”(查理大帝之意),把法兰克王国称为“查理帝国”或“加洛林帝国”。文功武治十分显赫的查理大帝,对文化教育也甚为关注,他为改变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的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在国家发展、生产力提高的推动下,法兰克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步产生、发展,大土地所有者与依附农民之间结成一种新型关系——封建生产关系。至9世纪初,法兰克社会的封建化基本完成。 到9世纪上半叶时,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普及。1、国家官职和高级教职均采邑化了,以往文武官僚如今成为领受帝王采邑封赐的封臣;2、君王的封臣,如公爵、伯爵、主教等也将自己的土地再作为采邑分封给属下,再生出下一层次的封君封臣关系;3、终身占有的采邑逐渐成为世袭拥有的领地,改称封土。各级封建领主对其世袭领地不仅拥有所有权,还掌握了对领地上居民的司法审判权和行政管理权,其内部蕴含的割据、独立倾向也日益增强,因而帝国统治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步步走向分崩离析的境地。870年,查理大帝的继任者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签订墨尔森条约,瓜分夹在他们中间的洛林地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3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在经济发展方面,6到9世纪,西欧社会经济呈低落萎缩状态。自10世纪起,西欧农业在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上都出现了较大变革。三圃制耕作制度和重犁的出现及普及,推动了西欧农业的发展。10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大垦殖运动,为西欧封建文明的存在、发展、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