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
学时:48
学分:3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学、行政学原理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参考教材:安鸿章: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01月
安鸿章: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 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
丁建权:职位分类原理及实践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0年版
罗纳德.克林格勒: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
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应用科学,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合格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管理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则和管理制度等的结构性变化,公共部门作为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主体,也逐渐认识到《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对于提升公共部门管理能力的巨大作用,因此研究《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必选课程,《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课程侧重于公共管理及政府人事工作方向,同企业人力资源有本质的不同。本课程是以工作岗位为研究对象,从我国管理的实践出发,结合《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的一般理论,揭示《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的性质、特征、管理环节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有初步的了解,掌握《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知识,系统理解《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的操作技术与方法,学会用《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单位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的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的概念,掌握《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本课程有关的基本术语及相关术语的区别;
2、了解中西《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发展的历史及有代表的管理思想;
3、掌握《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常见的《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方法等基本原理;
4、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分析技术与应用》方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