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RIZ_研究人地关系问题的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_孙峰华.pdf
我国地理学家认为应该加强人地关系问题的综合集成研究.目前我国人地关系问题研究,在技术设计解决问题上尚属空白,为此,引入TRIZ.TRIZ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有技术系统、技术矛盾、创新等级、理想状态;解决系统中矛盾问题的理论基础是技术系统演变的8个法则.TRIZ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使用分析工具和知识库,分析工具主要包括矛盾矩阵、物-场模型与标准解法、ARIZ、需求功能分析;知识库主要包括40个创新原理、解决矛盾问题的原则、76个标准解、效应数据库.TRIZ解决问题的程序主要是识别问题、选择工具和方法、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案评估.以武汉市青山区为案例,探讨了TRIZ解决区域人地关系矛盾问题的思路、理论、方法和强大功能,构建了TRIZ理论解决区域人地关系问题的逻辑范式.
2、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_李天星.pdf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筛选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人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已经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特别是指标体系的构建。20多年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从理论探讨走向了实际应用的趋势。
3、国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述评_章杰宽.pdf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提出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激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潮。文章通过对近10余年国际上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进行系统的述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什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发展模式,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相关利益群体及其基本特征,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策、科技、气候等因素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4、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_黄震方.pdf
针对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和研究内容相对泛化的现状,提出将旅游人地关系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阐述了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认为旅游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域系统”。基于人地关系的理论视角,按照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旅游地理学旅游性、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初步构建了以旅游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为基础,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融合相关学科理论的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
5、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进展_张洁.pdf
随着人类对流域内各种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大,流域内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流域人地系统的研究成为焦点问题,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流域人地系统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国际学者普遍关注流域发展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流域发展规划和管理的起源、类型、管理的目的、面临的问题、流域环境系统规划等多个方面,这也引起了我国学者对流域治理的关注;同时,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流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模拟和情景分析和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用机理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指标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定量分析手段已经应用于国内外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
6、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_背景_进展与有关建议_彭斯震.pdf
启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GSDR)编写进程是"里约+20"峰会达成的重要成果之一,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在报告的总体定位、核心议题、框架结构和编写周期等方面初步达成一致,但在GSDR与SDGs/Post-MDGs的关系、应采用的组织模式以及是否需要相应编写国家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7、人地关系_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_杨青山.pdf
本文从人地关系属于广义的生态学范畴出发,参照生态学模式,认为 人地关系概念的经典解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非经典解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广义的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存在孰是孰非问题,其差别在 于操作意义的不同.人地关系及其系统的经典构型主要适合于从长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非经典构型更适合于从中短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以此为 基础,进一步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特征,并将后者定义为开放性、人性、开发性和协调性.
8、什么是可持续性科学_邬建国.pdf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学术文章、政府文件以及公益宣传和商业广告之中.然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的科学——可持续性科学——是在21世纪初才开始形成的.该科学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迅速开拓、不断发展,正在形成其科学概念框架和研究体系.
9、西安市人地关系协调状态评价及动态预测_尚海龙.pdf
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和构建定量模型是进行城市协调状态评价的关键,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规划为背景,探讨大西安人地关系协调演进趋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环境因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运行作用的基础上,优化指标体系,运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函数构建复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研究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等级与类型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1-2020年研究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模拟值。分析发现:未来10年研究区的总人口年均增长13.99‰,耕地面积年均递减14.30‰,人多地狭的矛盾使生态安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
10、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_方创琳.pdf
作者系统总结了1990年以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并反思了人地关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并展望了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认为,中国科学家始终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为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科学划分人地系统的学科分支,尝试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
10、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郭存芝.pdf
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33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生态效率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在借助因子分析等方法测算资源效率、环境效率进而计算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出口依存度、环境改善投入力度、环境资源区位竞争力、城市规模、城市类型等因素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对决定生态效率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