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四章 17世纪文学->知识点三

观看视频学习

莫里哀生平及早期创作

莫里哀创作全盛期的戏剧

《伪君子》的上演过程

《伪君子》中答丢夫等人物形象

《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边学边练

《伪君子》的上演过程

《伪君子》(1664-1669)是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它在17世纪大约上演了200场,在18世纪上演900场,在19世纪大约上演1100至1200场,是法兰西剧院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

上演过程:1664年5月,应路易十四要求,莫里哀写成三幕诗体剧《答丢夫或骗子》,在凡尔赛(凡尔赛宫外景图)的游园会上演出。上演时,高级教士们坐立不安,向国王提出控告,说这出戏“否定宗教”,必须禁演。迫于教会势力,路易十四也只好下令禁演。

凡尔赛宫歌剧厅图

贵族、教会势力一时得逞。莫里哀上书国王为作品辩护,并把剧本由原来三幕改为五幕,把《答丢夫或骗子》改为《伪君子》,说明剧中打击的并不是一般的宗教人士,而是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的骗子。主人公改名为巴纽夫,并由原来穿的僧侣的黑袍子改为半僧半俗的装束。

1667年8月,《伪君子》在王宫剧场(《卢浮宫穹顶》)正式上演。但第二天,最高法院院长趁国王出征、他料理国事之机下令禁演《伪君子》。莫里哀上《第二陈情表》,派演员追到国王所在地,但国王不敢明确表态,把事情拖了下来。

1669年1月,路易十四与罗马教皇克雷曼九世决定缔结“教会和平条约”,教会纠纷暂时平息下来。宗教迫害也不能不有所收敛。莫里哀看准了这个时机,第三次向国王上陈情表,请求撤消禁演《伪君子》的成命。路易十四批准了他的请求。1669年2月5日,即“教会和平条约”签定的当晚,《伪君子》终于正式上演。

这次公演时,莫里哀索性取消了二稿中的修改,恢复了原样,主人公复名答丢夫,只是他的装束用了世俗的打扮。


下面你可以选择知识点三中第四部分 《伪君子》中答丢夫等人物形象学习,

也可直接进入归纳知识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