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十一章>>第一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被迫自卫抗击,保卫自己的权利。尽管双方在武器装备上以及经济上是悬殊的,但民心的向背却决定了一切。国民党一时的强大最终没有能够改变历史庄严的节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1、战后时局与国共两党的方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国际和平、民主力量得到很大的发展;另方面是美国的垄断资本得到了极大的膨胀,美国成了世界各种反动力量的中心。原有的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不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了。战后国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一方面是人民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另方面是美蒋勾结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内战成为国内的主要危险。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抗日战争胜利后,表现为:
    ①美国把控制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
    ②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要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③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渴求,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因此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局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一对主要矛盾,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这对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直接决定着中国的发展方向。
    国民党的方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内战、卖国的反动政策。在军事上,垄断接收权,抢夺战略要地,加紧内战部署;在经济上,利用接收敌伪财产的机会,搜刮民脂民膏,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使得中国官僚资本空前膨胀。
    共产党的方针: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1945年8月,毛泽东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话,提出了中共关于争取和平发展与准备革命战争的方针。8月25日,中共中央又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作为和平建国的总方针。中共关于争取和平民主的基本方针,是一个不放弃和平努力,又对敢于来犯之敌进行武装自卫的方针。
    2、重庆谈判和停战谈判
    (1)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被逐出中国,国共之争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人们担心内战在中国重演。此时的蒋介石仍未放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意图,但蒋对全面内战也有顾忌:一是经过八年抗战,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均有人反对战争;二是英、美、苏三国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三是国民党政府的精锐军队抗战期间大都退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要迅速开赴共产党控制区前线还需要有一段时间。为了争取时间,准备内战和欺骗国内外舆论,利用广大民众迫切要求和平的愿望,权衡利弊之后,蒋介石在调兵遣将的同时,亦发动和平攻势。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
    中共中央清醒地认识到蒋介石和谈的虚伪性,于8月23日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抗日战争阶段已经结束,新的阶段是和平建设,应当力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避免内战或使全面内战尽可能地推迟爆发。但为了尽一切可能避免内战,争取国内和平,揭露国民党的和平骗局,教育广大民众,取得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8月28日,毛泽东等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乘专机赴重庆。
    8月28日,毛泽东在机场向新闻界发表了简短的谈话,指出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以期实现全国统一,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毛泽东亲自到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诚意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毛泽东到重庆后,蒋介石作出了以礼相待的姿态,由于国民党本来没有和谈的诚意,没作谈判的任何准备,谈判的程序、议案均由共产党方面首先提出,才使谈判筹备工作得以基本完成。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9月3日,中共代表提出关于两党商谈的主要问题11项提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平等地位,承认解放区政权及抗日部队,结束国民党的党治等,并表示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