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章>>第一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浪漫主义在德国的延续
    德国的史学在欧洲历史上长时间处于较为沉浸的状态。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虽也曾受到了南欧意大利人文主义精神的感染,出现了短暂的文化苏醒,但很快又由于诸多的社会和宗教问题,归于沉寂。特别是经历了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由此引发的三十年战争,德国分裂为300多个封建小邦,毫无蓬勃的政治生活可言。学术发展的缓慢也便可想而之了。无休止的追求和解释《圣经》几乎成了德国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士和学者唯一的对象。死气沉沉的宗教史学研究几乎是学术讨论的全部。整个德国文化水平低下,各个大小君主对学问也普遍轻视,独立的德国思想无从谈起。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曾就此指出,德国的大学搞的是“僧侣式的”和愚民政策。
    德国在学术上的落后决定了19世纪前的德国,在学术上一直是法国的追随者和学生。18世纪著名的德国思想家几乎都在法国学习和研究。伏尔泰、狄德罗在德国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歌德曾极端的说:“狄德罗就是狄德罗,一个独一无二的人。谁轻视他或他的著作,谁就是一个大傻瓜。”可见当时法国的思想在德国的地位达到何等程度。然而,德国的学者崇尚法国的先进思想,并非只是一味的追随,18世纪末,当理性主义面对浪漫主义的质疑时,德国学者接过了浪漫主义思想的旗帜,使浪漫主义史学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赫尔德——浪漫主义之父
    德国的学者中,较早的开始思考历史连续性问题的有莱布尼茨、莱辛等人,而较完整的阐述浪漫主义史学观点的,则应该定位于哲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赫尔德
    约翰·戈特弗里特·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 ~ 1803,也有些书籍上译成赫德尔)一生著述丰富、涉猎广泛,包括文学批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领域,还有不少诗作留传于世。1744年8月25日出生于东普鲁士小镇摩隆根的一个比较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教师,虔诚的宗教信徒。l762年,他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就读。1769年曾到法国旅行,结识了狄德罗和达朗贝尔,颇有收获。赫尔德曾从师于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和神学家哈曼(J·G.Hamann),也深受这两位学者思想的影响。然而,康德与哈曼虽同为赫尔德的老师,但其二人的学术思想却大相径庭。康德是纯粹的理性主义者,启蒙运动的忠实信徒和在德国的杰出继承者。哈曼,则是一位神学家,热衷于对宗教信仰和神秘主义的思考和研究。作为学生,赫尔德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广博的知识,但却没有在观点上倾向于任何一方,却结合了二者理论的精华,阐发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康德引导他接受了理性主义追求归纳统一的思想方法和原则,坚定了他人道主义的历史目标;而哈曼则拓宽了他的眼界,使赫尔德认识到,人不仅需要理智,也需要直觉、情感、想象和历史感。赫尔德的知识与思想就这样带有理性的严谨和系统化特征,同时又因神学思考而添上了一份人性的色彩,变得活生生,富有生气。然而,赫尔德的晚年非常孤独。他与康德之间的因学术争论而发生的龃龉,以及他过于严峻的宗教信仰,使他逐渐脱离了德国思想发展的主流。1803年12月18日,赫尔德逝世于魏玛。
    赫尔德在西方史学上的贡献巨大。除了康德和哈曼,赫尔德还广泛阅读了卢梭、莱辛、鲍姆加登、温克尔曼等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卢梭、莱辛和温克尔曼的思想也为赫尔德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其著名的历史哲学论著《人类历史哲学思想》,就是在他从法国回来之后逐步酝酿,最终写成的。说《人类历史哲学思想》是一部历史哲学著作,而非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是因为除了赫尔德针对启蒙思想家过于绝对地评价中世纪历史的作用,以及历史的连续性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态度之外。他还在该书中较全面的就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模式、动力和目标,以及历史学研究对象和目的等一系列关于历史学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表达了自己的一系列观点。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赫德尔的“历史哲学”思想并非是以创立一种完整的、系统的历史哲学体系为目的的。实际上,他最初是以批判18世纪启蒙运动的历史思想为出发点的。而其在论述过程中就此问题而涉及到的历史学的根本问题,客观上为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