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章>>第二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第二节  客观主义史学

    客观主义史学的由来
    历史学家从事历史研究,其首要工作就是尽可能多且真实地掌握历史事实,而历史事实的来源,则依赖大量的史料。然而史料仅仅是历史研究的工具,从史料中提炼出真实的史实,就需要专业的历史学家对史料进行排列、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而,历史记述和编撰的真实性是难于把握的。历史学家在著史过程中,往往因受到自己的意识、思想,所属国家、宗教、民族、群体的影响,而在叙述的时候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性看法,也就难于完全真实地向后人展现历史的原貌。历史学发展到近代,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演化为关于历史客观性的尝试。即毫不掺杂著史者主观因素的历史著述才是上乘的史学著作。这种观点如今已经得到广大的历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
    追求历史客观性的思想可以上溯到古希腊讽刺散文作家卢奇安,他在《论撰史》中极力主张历史学家的头脑应像一面明镜,历史学家的任务仅仅是以客观的方式,用文字记录下现成的事实,无须考虑叙述的方法,更不要虚构事情。 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盛行。当时,历史研究更多的是被当作启蒙运动的必要手段之一。而在理性主义史学家那里,历史永远是居于第二位的,是手段,是方法,却很难说是一独立的科学。这种理性主义史学思想曾经在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日益严重的割裂历史、追求普遍性与永恒性等先验主义的倾向,已经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利的影响。近代西方史学进入19世纪之后,历史学家们已不再以单纯的丰富广博的史料为满足,再现历史真实,认识并理解历史的发展成了史界赋予历史学新的期望。史料的重要性得到重视。另外,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封建教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大量此前未公开的档案资料重见光明,也为新时期历史考证提供了条件。此时,德国的历史资料的筛选和出版工作在欧洲尤为突出。同时,德国的学术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柏林大学的成立为德国的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了合适的平台。德国的历史学家把任何对人类有重要意义,或是与人们有利害关系的问题当作研究、探讨的对象。由此,追求历史记载“不偏不倚”的客观主义史学也首先在德国应运而生。
    客观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
    客观主义史学不像浪漫主义史学那样,是历史学随着社会思潮的涌动而直接出现的。它更多的是属于历史学内部一次追求学科独立性的产物。一般认为,客观主义史学的始作俑者是在德国成长生活的丹麦人尼布尔
    巴托尔德·乔治·尼布尔(Barthold Goerge Niebuhr,1776 ~ 1831年),是普鲁士的柏林大学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教授之一。尼布尔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是著名的丹麦航海家卡斯滕·尼布尔的儿子。尼布尔精力旺盛,记忆力超群。18岁时,尼布尔就已经精通18种欧洲语言,此外还掌握了希伯来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这为他能够对大量的原始史料的进行搜集、整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爱好广泛,对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博物馆学、历史、法律都有浓厚的性趣,并对这些学科的研究都达到了精通的程度。但真正成就尼布尔的,是他知识的渊博和对历史灵敏的直觉。他以其在柏林大学的第一学期所讲授的罗马史课名声大振,该课程的讲稿很快被整理出版,名为《罗马史》
    《罗马史》展现了尼布尔卓越的处理和组织史料、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他对历史真相有一种无法阻挡的热情。旧的传说和伪造的史料,在它面前都要经受考验。曾任普鲁士崛起时期陆军元帅的丰·毛奇这样评价道尼布尔的治史才能:“他的解剖刀把传说中的(史料中的杜撰部分)肉统统割去,留下赤裸裸的历史真相的骨架。” 尼布尔为人们展现古罗马,不再仅仅是一种隐藏在史诗和古语当中轮廓模糊的过去,而是一个鲜活的棱角分明的时代。在他这里,历史著作的撰写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材料罗列和不分真伪的堆砌,而是成为了人们可以理解,可以清晰地认识,并与现实相联系、相比较的对象。“他笔下的农民并不是像李维的历史中描写的那样的一位牧歌式的人物,而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财富创造者和国家支持者。”
    尼布尔的成就为客观主义史学的形成做了铺垫。虽然他并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一整套较科学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但其从史诗、牧歌中提炼历史真相,试图真实地再现遥远的古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思路,都对日后“开创了历史写作上一个新时代”的兰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客观主义倾向发展到兰克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兰克及其培养的学生普遍认为,历史学家应该说明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严谨的事实陈叙是历史编纂学的最高法则,历史学家为了此目的,应当“消灭自我”。这也是客观主义史学的思想核心。
    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 ~ 1886年)被人们公认为客观主义史学的精神领袖。他是系统地将客观主义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阐述的第一人。兰克出身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他的童年时代是在严格而苛刻、缺少快乐的路德派气氛中度过的。1814年,拿破仑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的时候,兰克进入了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学和神学。康德、贝克、赫尔曼的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影响。1825年,他被聘为柏林大学的历史教授,继而开始了他漫长而辉煌的史学研究之路。
    兰克身体健康,是个高寿的史学家。他一生中著著作颇丰,著有《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十六、十七世纪南欧各民族史》、《塞尔维亚革命史》、《宗教改革时期德意志史》、《十六、十七世纪法国史》等欧洲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堪称当时杰出的史家代表。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