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兰克 |
兰克的伟大成就和世界范围的影响,不仅仅是由于他是一位史学独立的旗手,还在于兰克开展的史学研究的形式,也成为了日后各大学进行史学问题研究探讨的标准化模式。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和研究中,兰克也培养了大批专业的历史学研究的人才,而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日后都成为了知名的历史学家。兰克在柏林大学任教的第一个学期,就曾仿照他曾就读的莱比锡大学的一个语言学研究班的模式,开了一门历史实习课。历史研讨班的开展,一方面使有才能的学生和老师建立了互相学习进步的新型关系,就某一专业的微观问题深入的研究和热烈的讨论使得师生彼此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以此形式迅速的培养了大批年轻有为的历史学家。“到19世纪中叶,兰克在德国史学界的影响实际上已达到最高点。德国大部分伟大的史学家,除少数例外,都是由他这位导师办的柏林大学研究班培养出来的。把兰克的弟子列一张表读起来就像一部史学界名人录……” 德国也由于兰克及其学生的努力,而一跃成为19世纪欧洲史学研究的中心。
然而,兰克作为客观主义史学的代表,他所宣扬的超然态度只适用于历史事件的个案研究,一旦涉及历史过程本身性质时,就不由自主地显露出浓厚的宗教色彩。他怀着对宗教敬畏之情思索世界历史的进程,认为历史是神的见证,是上帝的安排。他最终把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过程所蕴涵的全部意义看成是上帝的安排,这种将历史的本体归结到神的思想是伏尔泰“理性上帝”的翻版—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历史以后,就高居天国,再也不插手人类的事务了。实际上兰克是试图用上帝“把历史的完整性跟相信历史的意义寄托在某种超越历史的力量上面这样的信仰调和起来”,“把宗教看成一副牌里的那张飞牌,留着以备取得用任何其它办法都无法取得的真正要紧的那几张得分的牌”。 可以说,兰克继承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传统和宗教传统。虽然兰克史学在史学实践中把历史看成人的意识、行为展现的过程,体现了史学本体论中的人本主义倾向,但还是在史学本体论上为上帝留有位置。
客观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异同辨析
介绍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我们就有必要提到在西方史学史上很有影响的实证主义史学。甚至有人认为兰克史学在根本性质上应当属于实证主义史学,或有论者称客观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依据兰克史学的内容与特点,笔者倾向于认为兰克史学当仅限于客观主义史学的范畴。在此,对实证主义史学做简要介绍,以图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实证主义史学与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史学的多方面区别,以明确兰克史学的性质。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思想界盛行浪漫主义思潮虽然已经步入晚期,但这种“宣扬激情,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追求自然化的艺术与个人生活” 的狂潮之影响依旧是巨大而深远的。浪漫主义思潮带来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思想界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思想结束这种混乱的状况。并且,当时浪漫主义思潮波及史学界,浪漫主义史学盛行,人的主观意志在浪漫主义史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史家不但自行设计了历史发展的模式一一把人类的全部历史视为从野蛮状态开始而以一个理性和文明的社会告终的单一过程,而且在史著中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这与科学研究相差甚远,易导致臆测与虚构。而当时盛行的客观主义史学己经流于专注史料考证,没能解决浪漫主义史学带来的问题,也不能没有真正地使历史学上升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进步,科学实验和抽象规律的研究目的与方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文科学不满西方古典哲学中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和思辨唯心主义,渴望通过对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进行新的哲学概括与总结,以摆脱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实现自身的科学化、确定化。
 |
孔德 |
 |
孔德早期政治著作选 |
与此同时,以孔德(Comte)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横空出世。他创造出“实证主义”一词,以阐明历史法则的科学地位。他认为,一切科学的进步都和科学一样,要从对现象的直接观察中提出普遍法则。他相信人类社会走过神学阶段和玄学阶段,正在进入以科学定律解释事件的“实证”阶段。他表示要重新建构一般观念体系以完成培根、笛卡尔、伽利略开创的巨大事业。孔德预言自己有一天会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里宣讲实证主义的福音。 虽然孔德对于历史学者研究的那一套历史兴趣不大,但他的理论却对历史学者有极大冲击。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史学界逐渐形成实证主义史学,这些历史学家避开孔德哲学里的哲学思考,专注于他所指示的研究方法。他们强调历史学者必须从文献与文献揭露的事实入手,然后按照科学范型归纳出普遍性结论。他们认为,谨慎收集文献,耐心研究比较,逐渐累计信息,这样就会揭示出决定历史发展的法则。
实证主义从个别到一般、从分析到综合的研究理路与史学研究方法吻合,使史学与实证主义哲学更易于融合,有效地清理了浪漫主义思潮泛滥带来的混乱局面。更为重要的是,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一样,实证主义哲学强调要在确定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规律,这一点符合历史学家渴望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的愿望,适应了科学化的进步要求。于是史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实证主义引入到历史研究中,形成了实证主义史学。
实证主义哲学反对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拒绝探讨世界观、本体论的问题,试图用“经验”、“感觉”、“要素”等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对立,以中性哲学自居,回避对哲学基本问题作明确答复。在孔德看来,人类在实证阶段,“放弃了对宇宙起源和命运诸现象内在原因的探讨。它只是通过理性和观察的结合,使自己限于发现统治着诸现象的继承的和类似的实际规律”。 受此种思想影响的史学家为了在众多的学科中保持历史学得来不易的科学地位,也无心在本体论上进行缈无边际的探讨,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寻求方法论的科学突破之上,将孔德的“人类的行为和人类的历史严格地受制于因果律”这一原理运用到史学研究当中。实证主义史学家巴克尔(H. T. Buckle )认为命运不能插入到历史的因果链条当中,“神秘的或天命的干预说是不能成立的,上帝只是信仰中的上帝,历史中没有上帝”。 可见,虽然实证主义史学家同实证主义哲学家一样回避本体论的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己将神秘的上帝排除在历史学本体论之外,强调的是根据历史史实归纳出来的历史因果规律,在史学本体论上倾向于科学主义。这就在摆脱宗教神论思想方面超出了兰克为首的客观主义史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