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克思关于历史规律和历史过程的理论。
人是历史主体的基本单元,因此,若想理解历史,就首先要认识人的性质,人与外界的主要关系。在马克思这里,人作为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前提是物质需要。这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不同于其他物种,后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的。大自然的资料可以在不被加工的情况下满足普通生物,然而人却不是这样。因为人在与自然发生关系时,对自然环境要进行部分的改造,对自然资源要有所加工,而这一过程又不是个体的人单个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人的集体协作,这就使得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同时,还需要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前提。由此,马克思引入了“实践”的理论。实践,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是人与自然交往的特殊形式。实践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人的物质生产力的程度。而马克思认为,实践能力的提高,依赖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在逻辑上,这一思维便显得越发的清晰。当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社会生产力也将得到提高。反之,当这两种基本关系无法协调的时候,人的需要也就难以满足。而当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无法满足时,社会将会发生骤然间的变化,引发社会上层建筑的动荡。用马克思的话说,“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的总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一时的矛盾,思想的斗争,政治斗争,等等。”
马克思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科学的结识了精神发展与物质进步的关系,为划定人类历史进程标准,即社会关系、人的生产力。人作为历史的主体,既在改造自然,又在改变社会关系,而这一改造的过程同时也发展了自己。马克思认为,依据人的发展程度,历史过程可以区分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如此的划分,使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更加不再仅仅流于空间和时间的思考,更理性的对于历史有种宏观的理解,这正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大历史意义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仅向我们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图景,更在史学史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首先,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史学研究的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原则,加快了史学研究系统化、科学化的脚步。马克思合理地借鉴了前人的系统论经验,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创性的以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剖析了该系统的基本要素、结构层次,揭示了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并利用辩证法思想解释了社会体系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变迁的根本动力,阐明了社会总体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
其次,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改变了旧有历史观点一些持久但又狭隘的意识,扩大了人们的历史视野。马克思唯物史观第一次把现实的生活——日常生活纳入历史研究领域。这样,历史研究不仅要研究理论、思想等精神生产活动,更加要重视提供这一活动的世俗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和宗教等等活动。” 历史不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过着现实生活的人民群众的历史。历史主体的重新认定,对今后西方历史学研究的领域拓展影响深远。
最后,不得不提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对于辩证法的合理使用上的贡献。如矛盾的分析方法、从抽象思考到具体研究的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现实和思维相联系的方法等,都使得自启蒙运动以来,至康德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的关于先验与经验之间的悖论。从此,历史研究的思维更加科学,历史评价的角度也更为准确。
在20世纪的西方史学界,受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影响的史学流派有法国的年鉴学派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等等。了解20世纪的史学成就,我们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