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六章第一节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

    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集中,必将促进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①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由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

    ②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本身由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就一个企业来说,生产过程必须由许多工人分工协作共同劳动才能完成;就不同部门的企业来说,生产过程表现为许多相互联系的部门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产品的社会化,即产品由个人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它由整个社会生产出来,并通过交换满足社会需要。

    生产社会化是在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物质资料生产已建立在机器体系基础上才能形成的一种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时,才走上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步、商品关系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提高,这些方面都是和生产集中并行的,所以生产集中的加强也必然促进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4、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集中的过程,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垄断。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越来越被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或者说少数大企业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的过程。生产的集中是以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为前提条件的,只有掌握了巨额资本,才能使生产规模扩大到集中的程度,因此生产集中是资本集中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集中和生产的集中是在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产生的。

    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一方面尽可能地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另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以加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它们同时也促进了生产集中。这不仅是因为资本集中是生产集中的条件,而且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是竞争和利用信用的直接结果。除了竞争和信用的作用,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也促进了资本和生产集中。那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

    19世纪的后30年和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工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轻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让位于重工业部门。例如,冶金、机器制造、电子、化工、汽车、石油等生产部门在工业生产中的贡献超过了纺织业。重工业的生产要求建立新的大型企业,因而需要巨额资本以购买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和抓住获得利润的大好机会,一方面新出现的大企业在竞争中迅速排挤和兼并小企业;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合并,股份公司广泛发展。企业兼并和合并浪潮大大促进了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连续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这种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表现出生产过剩的特征,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整个经济出现大混乱。大批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中无法经营,甚至倒闭、破产。这时大企业依靠雄厚的资本和优越的竞争条件,乘机吞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了抵抗经济危机的冲击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也纷纷合并。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猛烈、规模巨大的企业兼并与合并浪潮。并且每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工业集中的程度都会大大提高。因此,这段时期工业生产的集中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生产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垄断。所谓垄断,就是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个大企业联合对某种或某些商品的生产和市场的操纵或控制。垄断企业在经济中控制一个或几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和流通,甚至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支配地位,操纵商品的销售价格和某些生产资料的购买价格。列宁说: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 可见,垄断的形成是生产集中发展的结果。   

 第二页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