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解放军,为配合中原、华东解放军的作战,于1964年8月中旬举行了对陇海路徐州至开封段的破袭战,歼敌1.6万多人。接着又将敌人吸引到鲁西南的定陶地区,于9月初一举歼敌两个旅,俘敌整编第三师师长赵锡田。10月底,复奔袭鄄城附近之敌一个半旅,将其全歼。接着转战豫北,于11月中旬在滑县地区歼敌1万余人。12月,回师鲁西南,在巨野、金乡等地歼敌2.6万余人。1947年1月,配合在鲁西南作战的山东解放军,向豫东及皖西出击,歼敌9000人,并破袭陇海路、阻敌东调。
晋冀鲁豫解放军另一部,即太岳区部队,于1946年7月初开始进行运动防御,在七、八、九月三次作战中,歼敌1.8万人,打破了敌人打通同蒲路使胡宗南和阎锡山两部取得联系的计划。晋绥解放军于同期举行出击,攻占朔、崞两县城,控制同蒲路忻州以北到大同以南的一段。太岳和晋绥两部解放军,于11月27日到1947年1月28日,联合进行晋西南作战,攻克中阳、隰县等城,歼敌2.2万余人,使晋西北和吕梁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
山东解放军于1946年8月到10月在胶济路周村以西反击敌人,歼敌7000余人。1947年1月开始,和苏皖解放军会合以后,即开展了大规模的运动防御作战。1月上旬至中旬,在枣庄、峄县地区歼敌四个旅、一个快速纵队及其他部队约5.3万余人,生俘敌整编师师长马励武、周毓英等国民党将领多人。在敌人发动第二次鲁南作战,陈诚亲到徐州督战时,我军于2月上半月在临沂以南进行阻击战,生俘郝鹏举,并歼其所部两个师。接着,在敌军以南北两路(主力在南)向临沂合击时,我军即决然放弃临沂,挥戈北指,于2月20日到23日,以优势兵力将由南南下进至莱芜地区之敌七个师(旅)共5.6万余人一举包围全歼,生俘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莱芜战役创自卫战争以来一次歼敌7个旅的空前大捷,给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晋察冀解放军于1946年9月29日至10月11日抗击进犯张家口之敌,并在平汉铁路北段出击,总共歼敌2.2万余人。
国民党军为继续贯彻“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于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向我南满临江地区大举进犯。东北解放军于1946年10月31日到11月2日,在辽南宽甸地区歼敌一个师(旅)8900余人。并于12月至1947年4月间,采取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方针,在北部三次出击松花江以南,在临江、通化地区四次击退犯敌,歼敌3.5万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迫使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停止进攻,扭转了东北的战局。
人民解放军依靠上述作战方针,逐步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争取了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的根本改变。从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前后经过8个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敌71万余人,平均每月歼敌9万人,约八个旅(师),使蒋介石用于内战的兵力损失了1/3。而敌人在这期间占领了105座城市,以后骤然减少,这时敌人在第一线攻击的兵力便从1946年117个旅的最高点,下降到85个旅。
蒋介石全面进攻的计划被粉碎了,国民党军队陷于被动,不得不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对山东和陕西的重点进攻。
蒋介石实行所谓重点进攻,是企图将解放军堵在黄河以北,使战争继续在解放区内进行,进一步消耗解放区的人力财力物力。进攻陕北和延安,还在于企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中国共产党的右臂,驱逐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针对蒋介石的意图,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留在陕北,指挥解放战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同敌人周旋。在5个月中,西北人民解放军经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战役,歼灭敌军3万多人,从而粉碎了重点进攻。同年,国民党军队大规模进犯山东解放区,重点在沂蒙山区。陈毅等指挥华东解放军发动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整编七十四师,给国民党以沉重打击。
至此,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结束。
人民群众积极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很大贡献,也付出很大牺牲。刘胡兰就是其中的一例。她被捕后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
3、“制宪国大”召开与国民党政治孤立 反蒋第二条战线形成
(1)“制宪国大”与《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蒋介石被一些表面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反对,公然违反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下令召开国民大会。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正式开幕。1946年12月2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闭幕,这次大会是上月12日开幕的。国民党和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以及胡适、王云五、傅斯年、胡霖等“社会贤达”1600多人参加了大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拒绝参加。大会无所作为,推选吴稚晖为会议主席,蒋介石等48人为主席团成员,洪兰友为秘书长。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中华民国宪法》,故又称为“制宪国大”。蒋介石为大会致开幕词,并将王宠惠、吴经熊、雷震等在开会前夕修改补充,又经蒋亲自删改的“宪法”草案提交给法院、民社、青年党和“社会贤达”审议,然后递交“国民大会”审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