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_于潇.pdf
文章基于2015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位数分解分析 方法,探究城镇流动人口与农村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除特征差异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比重高达36.8%;同时,影响收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不同分位点具有较大差异;在反事实状态下,随着收入分位数即工资收入等级的不断提高,两类群体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户籍歧视对其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90%分位点的该比重高达75.1%。总之,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社会分层现象严重。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将会缩小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政府应为降低户籍歧视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2、国外教育技术十大领域与权威人物的知识图谱建构研究_兰国帅.pdf
借助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采用引文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挖掘国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及权威人物的知识图谱。以期审视国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现状,明确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并为国内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学术批判与研究范式的转变提供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国外教育技术可划分为十大主要研究领域,即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教育、学习科学的交叉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情景化学习、实践社区与知识建构、合作学习与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研究;计算机为媒介传播、技术扩散和技术采用研究;教学设计、多媒体认知学习、建构主义与问题解决研究;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技术媒介与认知影响研究;教育游戏、数字化游戏学习与数字文化、移动泛在学习研究;人工智能、学习科学、认知科学与问题解决研究;在线学习、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研究和核心素养、信息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3、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及其社会后果_文军.pdf
过去30年来,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发展迅猛,但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状况及其负面效应,始终是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本文主要基于国家教育统计数据,比较了2003年和2013年中国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发展及其差异状况,重点分析了这种差异状况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折射了整个中国社会城乡利益的失衡格局,其负面效应的破解亟待整个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
4、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的在线学习绩效预警因素及干预对策的实证研究_赵慧琼.pdf
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教育大数据,能够发现潜在价值,并使其转换成有意义的教学信息,进而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教师、学生及教育研究者的共同诉求。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育应用视角,追踪、积累并筛选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判定影响学生学习绩效的预警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干预模型,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产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该模型在学习活动、知识习得等方面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学习过程中实施的干预模型识别出存在学习危机的学生,及时向其发出预警信号并提供个性化干预对策,有利于增强学习动机,培养学习毅力,提高学习质量。
5、教师视域中的“学校活力”基于教师访谈资料的文本分析_王熙.pdf
近年来,"活力"概念被引人教育界,有可能在质量与公平的概念之外开辟认识教育发展的新视角。通过对教师访谈资料的文本分析,考察教师对"学校活力"的意义解读,并思考教师在建构"学校活力"概念的过程中建构的自我身份认同。发现,教师对"学校活力"的评述通常与教师对自身精神状态的描述交织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活力"这个概念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传递出一种组织的生命观,将学校视作有机体,将每位学校成员视作鲜活且与整体密切联系的细胞。教师在描述"学校活力"时更倾向于将校长视作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的推动者,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群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认同和发挥。
6、教育大数据视角下的内容语义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_刘清堂.pdf
教育大数据为分析学习行为与过程、提升学习绩效、科学规划与决策提供了巨大可能。当面临社会化学习中大容量、增殖速度快、具有一定情境特征的海量教育数据时,传统的分析方法遇到了瓶颈。如何建立可靠的学习分析模型,对教育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内容语义分析的概念、一般过程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化课堂内容语义分析方法,以及社会化学习中的内容语义分析模型和应用框架,探讨了内容语义分析模型在数字化课堂教学、教育技术学领域本体库构建、网络研修社区教师反思水平分析中的应用,以期为探索教育大数据环境下的教育研究途径和方法提供借鉴。
7、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_宣小红.pdf
通过对2014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看,高校仍然处于绝对主体地位。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集中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改革支持系统的完善、教育科研方法、德育、教学与课程、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方面。
8、教育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基于教育回报率分析_刘晓陵.pdf
为了探究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以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为基础,借鉴教育对工资回报率的计算方法和工资分解法,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运用多元回归估计教育回报率、比较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并进一步对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1)教育能提升主观幸福感,且收入是两者的不完全中介变量;(2)就幸福感而言,教育回报率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教育程度从小学及以下水平提高到初中、高职技校和大专水平时,女性的教育回报率相对男性而言有所补偿;(3)当教育程度继续提高到本科及以上时,这种补偿效应消失。部分原因在于,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更加认同出门工作的观念与其面临的工作和高于男性的家务负担之间形成了冲突,从而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9、科技拔尖人才的素质特征与大学教育生态优化_黄岚.pdf
以N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杰出校友群体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高科技拔尖人才的素质特征,对影响科技拔尖人才素质养成的大学教育因素进行了层次分析,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大学教育对科技拔尖人才素质养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兴趣与爱好、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等方面;教师引导、实践经历、课程体系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优化大学教育生态应着力抓好三个方面:完善教学生态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彰显教师的生态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师生"从游关系";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创造尊重个性、充满仁爱的人文环境。
10、六十年来世界比较教育研究的回顾与省思_张伟.pdf
学术论文能够反映学科的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对美国《比较教育评论》在1957—2015年间刊载的1340篇学术论文按照区域研究、方法论研究和专题研究等维度进行内容分析,结果显示:比较教育研究在区域研究中从"中心"走向"边缘",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成为研究重点;在方法论研究上走向多元化,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得到综合运用;专题研究呈现变革与稳定共存的特征,高等教育始终是重点研究类型,女性教育成为新兴研究热点。
11、农民进城务工与子女教育期望_叶静怡.pdf
农民进城务工的社会经历所引起的对子女教育期望的提升,可能是近年来农村地区教育入学率和毕业率上升的一个微观原因。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农民进城务工行为对子女教育期望的因果效应,发现:(1)进城务工农民家庭期望子女完成高等教育的概率比非进城家庭高出12.13%;(2)收入水平尤其是父亲收入水平提高是农民家庭进城务工改变子女教育期望的一个传导机制;(3)父母进城务工对子女教育期望的提升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次之,而中部不显著;(4)低收入组的进城务工行为对子女教育期望影响最大,农民家庭与农民工家庭对子女教育期望的差距随收入提高而缩小。创造条件让进城务工农民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他们的合法收益,将有利于农民家庭教育观念的提升。
12、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学习投入的研究-网络学习行为的大数据分析_张思.pdf
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是当前研究者与管理者关注的焦点。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和知识建构,从学习者学习投入的视角分析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现状,进而提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首先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模型,并指出学习投入各维度的度量方式;然后以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为例,分析了教师网络学习投入的现状,并以学习投入指标为分类变量,对教师的学习成绩进行了预测,通过与实际情况对比表明学习成绩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最后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启示,以期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3、我国智慧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_王米雪.pdf
近几年来,智慧教育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内容。智慧教育既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文章以选取的145篇刊载于CSSCI检索源期刊的、与智慧教育相关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采取词频分析法、共词聚类法和多维尺度分析法,将我国智慧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归纳为五个方面:智慧教育内涵、特征等理论研究,智慧教育的技术支撑和体系架构研究,智慧学习环境研究,智慧教育课程和智慧教学模式研究,智慧教育的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最后,文章借助高频关键词共词网络图和文献内容分析,预测了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期能为我国智慧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14、居民教育、收入与消费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_朱广华.pdf
文章运用泰尔指数与莫尔值测算了我国居民教育城乡差距与教育结构变化等指标,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人口素质结构的居民教育程度、教育城乡差距、教育结构变化以及人均收入、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水平进行了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