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学习:第二章 语音 > 第三节 韵母 > 知识点2 > 复元音韵母

学习目标

建议学习时长:50分钟

  • 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能说出方言、基础方言的含义;
  • 能明确说出要成为基础方言需要具备的条件。
学习过程
  • 先观看视频,对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基本认识,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术语有个大致印象。
  • 阅读文字材料,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方言、基础方言的含义”,“成为基础方言需要具备的条件”三个问题形成确定的认识,巩固视频中学到的知识,准确记忆“民族共同语”、“方言”、“基础方言”的定义,掌握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需要具备的条件。
  • 在之前学习、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北方方言(北方话)成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的决定性因素。
  • 小组活动: 围绕案例一、二、三,展开小组讨论。每个人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将小组的讨论情况和最终结果概括归纳为书面材料提交出来。
  •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小孙是哈尔滨人,小周是广州人。她们都在北京的一家写字楼工作,平时既是很好的同事,也是很好的朋友。这些年,粤语歌曲广受模仿,小孙特别羡慕小周一口地道的粤语;东北话小品日渐火爆,小周对小孙的东北话也羡慕不已。工余时间,她们相互拜师,互教对方自己的地方话。请问小孙和小周的家乡话,分别属于哪个方言区?你是怎么理解不同方言之间的关系的?对小孙和小周的做法,你怎么评价?

    电影或电视剧中,一些著名的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常常是说方言的。从塑造真实生动的荧屏形象的角度看,你是怎么评价他们说地方话的?从实际交流效果的角度看,你又是怎么评价他们说地方话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着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工作。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正式纳入法定位置;1986年9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七五”规划会议正式提出“七五”期间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宣传语言和公共场合交际语言。然而,至今仍有很多人不会讲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你怎么认识中国政府进行的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活动?你认为怎么做才能在各方言区更快、更好、更强地推广普通话?

  • 关注你所在的地方电视台或你关注的某个地方电视台用地方话制作的电视栏目。试比较,分别用普通话和地方话制作这个栏目的优劣得失。
延伸学习
  • 阅读文本材料: 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导论》第一节“一”中的“(二)现代汉语的历史地位和语际地位”。
  • 讨论题目一
    讨论题目二
    讨论题目三
    讨论题目四

    在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民族共同语具有什么地位和意义?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中国),不同民族共同语间是什么关系?分析现代汉语成为中国不同民族之间最常用交际工具的主要原因。

    汉民族共同语最早形成于何时?它在春秋时代、汉代、明代、辛亥革命后、新中国建立后分别被叫作什么名称?这些名称包含着当时人们对共同语有着什么样的认识?

    民族共同语与方言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一种方言要成为基础语言,往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北方方言成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主要是哪些因素作用的结果?

    视频中,我们就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做了简单介绍。请大家各列举5个分别属于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实例,并据此进一步分析两种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发展趋势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别。

什么是民族共同语,什么是基础方言?请通过文献查检或网络资讯的途径确定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各自的基础方言分别是哪种方言,促使这些方言成为基础方言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