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事件引起的反应。他们不关注人的内部思维过程,相反,提议将大脑看成一个“黑箱”,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这种观点表明:正是人们在生活中所接收到的反馈塑造了他们的经验。消费者对品牌名称、气味、广告语以及其他营销刺激的反应基础是随着时间而形成的学习得到的联系。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一)界定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将一个能够诱发某种反应的刺激与另一个原本不能单独诱发这种反应的刺激相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与能够诱发反应的第一种刺激相联结,第二种刺激会引起类似的反应。

  (二)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也就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曾经为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实验图示

   

实验:经典条件反射


  (三)营销案例

案例1:珍珍荔枝广告


  案例2:汽车销售

案例:汽车销售是否能运用传统条件反射呢?

  Young & Rubicam广告机构的调查表明年龄在24~44岁的目标顾客很少有人知道Mercury汽车。调查还发现这群人对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有着强烈的爱好。
一些广告公司如“Big Chill”得到了很大发展。公司第一个电视广告是在1984年播出的“重聚”。广告的故事主线是在大学同学的重聚会上高唱“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
广告播出后的调查表明广告对目标顾客起到了多种正面影响。他们回忆起大学时的美好时光,并将这些归功于Mercury。Mercury汽车的市场份额由1983的4.3%升至1985年的5.1%。
显然,将Mercury汽车及标记与美妙的音乐、大学重聚会的场景相结合,使得在勾起人们怀旧思绪的同时提高了Mercury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正面效应与品牌相结合,引发了购买行为。这是传统条件反射论成功运用的一例。

  案例3:可口可乐公司

案例:可口可乐公司求助于巴普洛夫……

  商业电视广告使人们的举止像巴普洛夫的狗吗?可口可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在最近几年中,亚特兰大软装饮料公司基于行为原理精制了一个广告测试过程。迄今为止,就此范围可口可乐说它的新建测试系统工作做得非常好。
俄国人巴普洛夫在他的传统实验中,发现了他能用铃声代替喂肉粉使狗分泌唾液。可口可乐关于“像巴普洛夫的狗”的说法开始由铃声联想一个新涵义。广告为产品提供了使人产生联想的音像刺激。
虽然,可口可乐公司关于可口可乐测试的特殊性是个秘密,公司企图通过评估广告图像支配收视者转向其产品。在过后的3年期间,可口可乐说在他的测试中广告的得分很高,因为几乎总是造成很高的软饮料销售额。
可口可乐公司的通讯调查经理Joel S. Dubow认为,“我们推荐巴普洛夫为现代广告业之父”,“巴普洛夫使用一个中性物体,与一个更有意义的物体相结合,制成了一个其他事物的符号(标记),并使它被意向感染,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在现代广告业,这就是我们要试图做的”。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