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歌德
早期
创作
二
歌德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
三
狂飙突进
运动以后的歌德创作
四
诗体悲剧
《浮士德》
结构
五
浮士德形象
六
魔鬼靡非斯特形象
七
《浮士德》
艺术上的
成就
八
边学边练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1774年,歌德完成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贯穿全书的主线是主人公维特的不幸恋爱事件。维特的不幸经历是通过个人自由愿望与一个古老世界的种种限制的冲突展开的。歌德利用书信体这一极为自由的形式,在议论和抒情中细致地揭示了维特全部思想感情的矛盾变化,赋予他不幸的恋爱以巨大的社会内容和悲剧意义,对封建等级偏见,德国市民阶级的守旧性和自私性等,作了揭发和批判。恩格斯说:“歌德写成了‘维特’,是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维特形象的社会意义。维特是一位有着鲜明的反抗封建等级制和封建婚姻制的观念的形象。他出身于市民阶层,聪明能干,但贵族和市侩充斥的世界,他却无法施展才华。这使维特厌恶、愤懑,感到异常孤独,他只好把满腔热情寄托于爱情。当爱情无望时,他终于绝望而自杀。由此看来,维特走向自我毁灭,有着深广的社会原因,是对德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愤怒控诉。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市民阶级的进步性和妥协性。当时,一方面,市民阶级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阶级意识开始觉醒,特别是年轻一代,强烈要求改变自身政治上无权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处境,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自然的”、“平等的”,并以“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来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封建阶级还很强大,尤其在德国,他们还牢牢控制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现实面前,年轻的市民阶级不能不深感自身的软弱无力,因而悲观失望、愤懑感伤。维特就是这一时期进步的市民知识分子的典型。
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股维特热,而且很快流传到欧洲各国,成为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