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五章 18世纪文学->知识点三

观看视频学习

歌德
早期
创作

歌德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

狂飙突进
运动以后的歌德创作

诗体悲剧
《浮士德》
结构


浮士德形象


魔鬼靡非斯特形象

《浮士德》
艺术上的
成就


边学边练

浮士德形象

首先,浮士德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他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包括了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初期300年间欧洲和德国进步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迷离的情欲,否定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妥协道路,也否定了向古代艺术美去寻求出路的幻想,然后追求更高的理想——以自由劳动开拓人人幸福的乐园。浮士德的形象成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特别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艺术概括。

其次,浮士德的探求过程,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他在书斋中领悟到“泰初有为”,到他终生探索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天上序幕》中,天帝曾指出:“一个善人,只要他努力向上就不会迷失正途”,到全诗的结尾部分,一位天使把他接上天堂时又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来我辈均能救”,前后呼应,有意突出浮士德积极行动的精神。

第三,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的前进道路上贯穿着辨证的精神。他既执著于精神的追求又难以摆脱世俗的享乐的矛盾,歌德认为体现了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的矛盾,精神的两重性。而他在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之时,魔鬼靡非斯特正好起了推动作用。这一点,歌德在《天上序幕》中早有交代。天帝一方面对人的努力抱有坚定的信念,认为“一个善人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最后总会成功。另一方面,天帝又认为人们的精神总易松弛,贪爱绝对的安静,所以他才造出恶魔,“以激发人们努力为能”。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浮士德的一生就贯穿着他与靡非斯特之间的矛盾。他内心的两重性决定了他既容易接受魔鬼的引诱,又能不断战胜恶魔的诱惑,在歧途和错误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达到至善。整个诗篇贯穿着这种辨证的乐观的精神,鼓励人们在与反动、落后势力的斗争中,在与自己的错误的斗争中,不断去追求理想,实现理想。这是《浮士德》中难能可贵的思想精华。

第四,浮士德一生的探索以找到理想为终结,然而这个理想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在他建造的海边乐园里,他已经变成了土地占有者,他和靡非斯特在建造乐园过程中的行为,清楚地表现出其事业的资产阶级掠夺性。他的“智慧的最后的定案”是他在成了盲人之后说出的,说明浮士德是回避了自己实践中的丑恶而幻想一个普遍幸福的乐园。浮士德没有真正实现他的理想,他的一生仍然是一个理想探索者的悲剧。


下面你可以选择知识点三中第六部分 魔鬼靡非斯特形象学习,

也可直接进入归纳知识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