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习资源>参考论文>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的实践基础>
 

论信息经济文章一组(5篇)

第1页

张基温

【文章来源】信息经济学网

【正  文】

关于信息属性的再认识

    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普普通通,又神神秘秘。正由于这种双重性,才撩拨得不少的人绞尽脑汁,想揭开它的面纱,给其下一个定义。遗憾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维的世界中,每个人囿于自己的环境、知识、经历和认识的局限性,对许多事物只能像瞎子摸象,而难以知其全貌,对于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普通而又神秘的信息更是如此。目前关于“信息”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统计,公开发表的定义已有几十种之多,有类比解释、控制论解释、通信论解释、符号学解释、哲学解释以及数据处理角度的解释。产生众多定义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太普通、太基本了,正如有人指出的:“越是基本的概念,越难定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期以来无规则、想当然地使用,不是先规范地定义后再使用。关于信息的属性,人们也总结出了多条。但是,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新的条件、新的环境、已经出现的大量新问题,已经对信息的一些基本概念提出了挑战,同时由于许多对于信息研究的成果积累,也给对信息基本概念的认识提供了条件。

    现在是到了对“信息”一词的用法进行规范的时候了。当然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基本属性方面。讨论中着重考虑了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相对于另外两大资源:物质和能源进行界定;一是相对于在信息时代经常要使用的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术语:信号和数据进行界定。

    1、信息的知识性和可连接性

    在信息处理领域中相对于数据定义信息。称数据是记载下来可以被辨别的符号。而信息定义为对数据的解释。这里,“解释”就是某种知识的应用。

    我国学者陈禹先生等人在《信息经济学教程》一书中给出了信息的定义:“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degree of knowledge)”,“信号是能够改变个体概率分布的各种事件,而信息是观察信号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分布之差”。这里,“知识差”和“观察”都是与人的认识或知识相关的概念。

    张远先生也在《信息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一书中,从认识论的角度给出了信息的定义:“信息,作为人的认识的结果,是人的大脑关于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再现”。

    刁力力等认为:“从广义上讲,信息可以指一切有意义的,或说对人类有用表达。”‚

    这些定义都说明信息的知识性。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对信息、数据和信号进行界定:信息是一个与人的认知或意识有关的概念;数据是信息系统处理与交换的对象,信号则是存在于自然系统之间或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数据与信号都无知识性。

    信息的可连接性,也称信息的适合性。它主要表现为信息强度的适合性、信息形式的适合性和信息内容的适合性。下面主要讨论信息与人的意识的可连接性。

    不同的信息形态适合人的不同的感官。不同的感官具有不同的接收效率。据统计,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所接收的全部信息中,视觉约占65%,听觉约占20%,触觉约占10%,味觉约占2%,即大部分信息来源于听觉和视觉。这是因为在诸感官中,听觉的神经最为丰富,其次是视觉。所以,图形信息比声音信息更容易被接受。此外,当人用多个感觉器官接收同一内容的信息时,要比用单一的感觉器官接收,效率要高得多。人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同样的内容,看电视比听广播获取信息的效率高得多。因为看电视时,人的注意力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之间交替,使视觉和听觉可以交替休息,较少产生遗漏。另一方面,由于抽象信息(如字符式命令)比形象信息(如图形)需要经过大脑较多的处理,因而接收的效率较低且更容易引起疲劳。信息形态还包括信息的语法结构,如语言等的不同,也影响适合性。

    知识水准可以决定人的感官与信息的匹配程度。例如,对一位连算术都没有学过的人讲微积分,恐怕就是“对牛弹琴”了,因为他的数学知识不能与微积分相连接。再如,一位间谍能在嘈杂的环境中有选择地收集某两人的对话。

    人的注意力是关乎信息连接的另一方面。除身体状况和心理因素造成人和人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注意力减低之外,注意力还与需求、信息量是否适度以及兴趣有关。首先,强烈的需求可以迫使感官兴奋,提高接收效率。其次,人是可以疲劳的。人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感官和神经处于紧张状态;所接受的信息强度越大,感官和神经越容易疲劳。但是,信息量太低以及长时间同一内容得重复,也会使感官关闭。因此提高信息接收效率的一个关键是要求信息适度。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应根据上课的时间决定课堂的信息密度及其分布。好的教师应使课堂内的气氛活跃,讲课中的信息分布密松有序,使人不容易疲劳。第三是兴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人们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会置若罔闻,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会聚精会神;当与己无关时,会使匹配程度降低,甚至关闭感官。例如,一位专心于某一研究的人能对周围的干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基于Internet的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服务业急剧膨胀。在激烈的竞争面前,IT服务业普遍感到不是信息资源不足,而是信息过剩。面对信息过剩,他们认为只有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的理论。

    由于信息的可连接性,因此关于信息的度量,即信息减少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应当以接收方接收到的信息量为准,并且应当与连接性有关。

    可连接性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适合的双重性。也就是说,对某一系统来说,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使其获得负熵,使其向有序方向转变。耗散结构论告诉我们,具备如下三个条件才算是耗散结构:第一是要远离平衡态,第二是系统内部要存在非线形作用,第三是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并且外界条件达到一个临界值。笔者认为,平衡是相对的。对一个社会系统输入信息,使其走向有序的条件是有适合性,即这些信息是系统能够接收的,并且是有益的。接收有害的信息只能使系统更加无序。

    2、信息的聚变效应和可繁衍性

    信息的作用有一条特殊的规律:全部大于部分之和。简单地用公式1+1>2来表示。一方面,人们进行决策时,收集到的信息越多,汇集起来比分别应用的作用越大,越容易作出正确的决策。进行科学研究时,在信息集中的地方,更容易出成果。另一方面,人们通过互相交流,认识会得到深化,知识会得到增长。这些都是因为信息是可以聚变和繁衍的。信息收集得越多,所繁衍出的信息就越多,信息内容的深度越增加,越容易剔除无用或错误信息,提高质量。兼听则明,就是这个道理。这一特性要求,在进行决策前,应当充分发扬民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避免或减少失误。

    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信息聚合效应的另一方面,还形成信息的不同学科之间通过互动(冲撞、依赖或促进)形成学科群效应,促进学科的进步和新学科的形成、发展。

    因此,只有发展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的步伐,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才能加快决策过程并在决策时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再繁衍出新而更有价值的信息,保证决策的有效性。

    信息的聚变效应会形成信息资源的马太效应,造成信息时代的两极分化。同时信息的聚变效应会造成人们对信息的追求和人才向信息密度大的地方的流动趋势。但是,由于技术是可以跳跃式地应用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信息化优先的发展策略,加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减少人才流失,努力摆脱由于马太效应造成的窘境。

    3、信息的依附性和多态性

    信息伴随着物质的存在及运动发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任何信息都依附于特定的媒体而不能独立存在和交流。信息的多态性一方面来自载体的多样性,如文件、书刊、电讯、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相等的采用,造成信息的不同形态;另一方面,信息的多态性还来自人对信息的描述语言的选择等。

    信息的存储决定于载体的特殊性质。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载体的开发。信息的依附性和可连接性是多媒体计算机界面发展的深层原因。

    由于信息可以依附在多种介质上,是信息多态性的一种表现。此外,信息的多态性还表现在信息描述的多样性上。例如,同样是文本形式,但可以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叙述。并且,信息可以进行分类、加工、整理、概括、归纳、取其精华,加以浓缩,也可以进行压缩,还可以加密、伪造和掺假。为此,对接收到的信息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处理:对浓缩的信息,要解释;对压缩的信息,要解压;对加密的信息,要解密;对伪造、掺假的信息,要去伪存真。这也就是信息的可包装性。对付伪造、掺假,还没有可靠的技术,目前主要的办法是加强信息立法和信息道德教育。

    4、信息的非消耗性和可扩散性

    信息是非消耗的,不因为使用而消耗,这是其与物质与能量的重要区别。并且它是可扩散的。

    信息可扩散性的表现之一是信息的可复制性——信息可以从一个载体复制到另一个载体、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信息可扩散性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的可传递性——借助于载体的运动(如信件的邮递)而实现。传输的渠道越多,传输的技术越精,信息越能迅速扩散。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信息转换和通信技术。信息可扩散性的第三个表现是信息有从浓度大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的流动趋势,并且与距信息源的通信距离成反函数,形成信息梯度。因此越距离信息源近的地方越容易得到信息。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水平较低的人同水平较高的人的接触中会提高自己的水平;不同特长的人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

    目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许多地方真心地把发展教育和科研事业放到了重要地位,有的地方办起了大学城。虽然人才流动已经势不可挡,但是大学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带头作用,会在当地形成一条产业链,拉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它的信息和知识的辐射作用,将改变一个地区的科学文化氛围,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高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扩散性带来信息的可分享性——不具独占性,可以供多个使用者分享,而不计分享者的多少。这是信息有别于物质和能源的重要特性。研究信息的可扩散性,一方面要从积极的方面,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和教育的力度,建立电子政府、加大政府操作的透明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另一方面要从消极的方面加大必要的信息保密的力度。例如,与开发成本相比,信息产品复制的成本是很低的,或者说信息产品的主要成本是研究与开发成本。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任何新技术都会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往往一个新产品刚问世,仿制品就会接踵而止。因此信息产品的价格往往呈指数下降趋势。因此加强国家、企业的保密制度建设,做到依法使用信息十分重要。

    5、信息的时效性

    时间是宇宙的基本维度之一。万物的存在与运动,都要建立其时间坐标。作为以物质及其运动为载体的信息,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有长、短、强、弱之分。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程度的时效性。短时效的信息,是时过境迁的信息;时效极短的信息,仅仅是一些信号;长时效信息常常是凝固成知识的信息。时效性强的信息,指只有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才有作用,当这些信息对系统具有较大的作用时,就要善于抓住机遇;时效性弱的信息,指与具体的时间段关系不大的信息。

本文分5页,当前是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