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与服务——网络经济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1、网络经济就是服务经济
人比其他动物的进步之处主要在其能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上。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引发了社会分工,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凸现了社会进步的增长极。增长极是社会经济系统中最具活力、竞争力最强的部分。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从增长极开始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促进增长极快速壮大与扩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进行,也可以通过看得见的手进行。
作为狩猎时代增长极的耕作业的不断发展而形成了农业。农业发展占据主导地位,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在农业时代,从农业中进一步分化出了小手工业者,小手工业作为新的增长极不断发展,由于机器的出现而迅速壮大,形成工业。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在工业社会中,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并且,以如下三种方式向后工业化发展:一是社会分工的细化,带动了交通运输、通信、教育等公共基础服务业的发展;资本运营的需求、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银行、证券等金融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平均收入提高,使食品、饮食、保健、旅游等个人服务业得以发展;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房地产业、零售业、保险业的发展;工业依靠技术,促进了咨询、研究、设计业的发展。所有这些,都称为服务产业。服务业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并终于成为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并与农业、工业并列,被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
服务业的兴起,表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人们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标志。
服务业,尤其是运输业、商业、咨询业、金融业是现代社会中连接各个产业部门、各个社会单元的纽带。这种纽带交织成社会网络,形成早期的网络经济形态。
2、信息时代的服务经济
信息是网络经济的粘合剂。服务业连接各社会单元的纽带,是靠信息编织、粘结的。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后,转向精神领域,信息交流、知识的获取的需要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基于不可再生的物质和能源资源开发的工业经济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双刃剑。它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单纯的工业经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这一现实也迫使人们不得不从物质和能源之外去发掘可再生的第三大资源——信息资源。于是,信息服务业开始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极。
由于社会需要的增长和战争的刺激,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组成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互相融合。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的两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正像蒸汽机出现并在工业中的应用作为工业发展的催化剂导致了工业时代到来一样,由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全球信息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迈入信息时代。
在信息时代,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急剧增加,信息化渗透进了国民经济乃至社会的各个部门,并且首当其冲地改变着服务业的面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设置了进入障碍,提高了竞争能力,创造了收入。尤其是以Internet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的延伸和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服务业走向虚拟化:电子商务、网上银行、虚拟物流、虚拟图书馆、网络学校、网上诊断……,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经形成。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的: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由商品生产转向(信息)服务。现在有人将之称为网络经济,而其实质是信息时代的服务经济。它最基本的概念仍然是协同与服务。只不过,与工业时代的服务业相比,在服务内容上,信息服务的比重增加;在服务深度上,正在走向人本主义和个性化;在协同的力度和方式上,更加快速、高效和虚拟化。
信息时代的服务经济是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的经济。只有到了这个阶段,协同的概念更凸显,网络经济的意义才更清晰。这也是许多人将网络经济定义为互联网经济的缘由。
3、服务业——新经济神话的制造者
20世纪末期,一个经济神话在美国上演,持续的高增长、低通膨、高就业,让一些经济学家困惑。于是,各路神仙大显神通,提出了新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注意力经济、虚拟经济、知识经济、直接经济、开放经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解释。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主要受如下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是经过二百多年历程,面向物质生产的工业经济走向成熟,人们使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只手左右开弓式地驱赶经济这头不太驯服的烈马,已经非常具有经验,主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经济周期微波化;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经济系统的负反馈系数,对经济系统的控制更为有效;三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即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进入缓慢增长,并且进入消费成熟的体验消费时代,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服务需求持续增长,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正在由物质驱动走向服务驱动。
服务业的产销基本同步,不会象第一产业那样受自然条件影响而产生波动,也不会象第二产业那样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和涨缩幅度。并且,它可以吸收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随着服务业比重的增大,这种基于服务和协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了国民经济的周期性。
菲茨西蒙斯夫妇的分析也表明,“美国过去的四次经济衰退中,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实际上是增长的,而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在减少。这表明,消费者有推迟购买商品的倾向,而不愿意减少对基本服务的需求,如教育、电信、金融、保健以及消防治安等公共服务。服务业具有这种抵御衰退的特点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服务的本质,服务不能像实体那样库存。因为服务业的消费和生产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比较稳定。当经济衰退时,许多服务得以继续存在。其次,服务业中的主要部分是面向人的,突出了人本主义的成分,因此,在经济衰退时期,尽管房地产、保险、证券业的交易在下降,但医院仍像往常一样繁忙,不必减少雇员。第三,在衰退过程中,消费者和公司均推迟了资本项下的支出,而对现存设备加以维修就使用。这样一来,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就保留下来。”
服务的经济缓冲作用已经被许多企业所应用:一旦面对需求或利润出现疲软,许多公司首先的冲动就是设法通过减价或扩大服务来摆脱困境,从而有效地消除了小企业的动荡,延长了经济繁荣。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以新的供给创造了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又推动了新的供给,使经济出现社会总供求的良性互动,形成减缓经济衰退的强大反动力。20世纪80年代起,计算机网络空前地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美景吸引了大量投资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因而出现了持续的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膨现象。
4、协同——新时期企业的生存之道
相对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协同论与耗散结构论、突变论一起,被哲学界称为新三论。这些理论描述了一些客观规律。在经济界,从社会分工的产生起,协同也伴之出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分工的细化,协同愈见之重要。
协同式竞争和对抗式竞争是企业开拓并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的两把剑。但是,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的高度市场化环境,协同式竞争就更为重要。一个企业独霸世界是不可能的,它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制造。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既有竞争的一面,又有协同的一面。例如IBM与Cisco在制造膝上计算机方面是竞争对手,而在提高磁盘容量方面是合作伙伴。一个企业最关键的决策在于找到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抓住机遇。这个空间和机遇应当与其他企业形成互补,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润,还要考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和客户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就是与大自然的协调共存,与他人协同发展,给后代留下生存资源。
结构调整是发展经济的永恒话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高度市场化,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要在这个大前提下,通过结构调整将自己经济定位在合适的空间中,并且通过不断调整来扩大自己的空间。用耗散结构理论来解释,就是通过从外界吸收负熵,实现新的更高水平上的稳定有序结构。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为服务经济提供了新的现代化的平台。不仅大大地拉近了企业与客户间的距离,建立了企业与客户间的协同关系,而且改善了整个社会的协调关系,进入了协同经济的高级形态。
5、个性化服务——服务经济发展的无限空间
从高投入转向服务增值、知识增值,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过剩经济再加之普遍的体验消费,迫使企业瞄中服务开拓市场。在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能不能得到较好的服务是消费者极为关注的问题。而面对服务竞争,企业应当从个性化服务、多样化服务中去寻找机遇。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中国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所说:“个性化要求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布局、组织结构全部要适应它。生产必须是柔性的。”
个性化服务是信息时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是企业从以资本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简单地说是从“资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进步。以人为核心,要求企业把面向服务的生产经营提到日程上来,而个性化服务和知识经济的大潮,又要求企业能去占领人才优势的高地,使自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个性化的要求是无限的,基于个性化的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是无限的。有人把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称为无间隙经济或直接经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间层的萎缩或消除,而是职能由分销到服务的转变:为消费者服务,如安装、维修等;为生产者服务,如物流、宣传等,商店有可能向展示、休闲方向发展,并且这中间一块还会有扩大趋势。电子商务的最终发展空间也在个性化服务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