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世纪之交的地球上掀起了一场环球飓风,使日益激烈的全球信息技术竞争和信息资源争夺更加白热化,也给正在稳步推进的中国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是科技教育界极为振奋,积极献计献策,已经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本文仅就几个关键问题谈谈看法。
1、提高全民、首先是领导的信息意识和素质——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现在正迈向信息化社会。这四种社会形态表明,人类对资源开发和利用从弱意识到强意识有三次飞跃,这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三次飞跃。
——在原始社会,人类以游牧为生,对物质、能源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处于弱意识状态,生产力极为低下;
——农业社会的到来,是人类对物质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强化的结果,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
——工业社会的到来,是人类对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强化的结果,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信息社会的到来,是人类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强化的结果,人类社会生产力将有极大提高。
三次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飞跃,标志着生产力的三次飞跃,引起三次大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人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素质要求。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起的作用将超过资本,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将会有一个很大变化;同时,由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所需的知识和技术难度远远高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开发,也将对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英国科学技术白皮书中指出:“随着知识日益成为货物和服务增加价格的主要构成因素,国家的财富也越来越依靠它的人民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则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信息高速公路内涵的四个方面:人、“车”(计算机);“货”(信息)、“路”(通道、网络)中,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它要求人们会用计算机,会使用现代通信工具,懂得有关的法律、法规,具备相应的道德修养,具有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笔者认为主要包括:
(1)面对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大大超出资本,要有信息第一的意识;
(2)面对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要有抢先意识;
(3)面对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将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信息贫困”的危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思意识;
(4)面对信息时代,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有再学习意识。
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指出:科学普及首先应当以领导和专家为对象。我国的“金”字系列工程差不多是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同时提出的,这说明中国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人有极高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和超前意识。但是中国还有相当多的其他层次的领导表现了极差的信息意识和素养。有个地方,领导听取有关专家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议时,竟说:“关于信息高速公路,我不懂,你就说要多少钱吧。”搞得四座皆惊。
中国的信息化意识教育和普及任务要比铺“路”、造“车”、运“货”更为艰巨。这一方面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更重要的是要选用相当数量的、有时代意识的各级干部。
2、选择“以信息化为先导”的工业化道路
在世纪之初的今天,正遇上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社会结构大转变的时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漫长的经济萧条后,正在寻找摆脱不景气的新出路和刺激点;其他各国也都在探寻适合自己转变的策略。
正确的策略来自于对现状的精确分析和选择合适的突破点。美国惯于采用重大工程建设,通过吸收资金、调整产业结构来抑制萧条,刺激经济增长。上个世纪修建跨越北美的铁道,本世纪50年代修建高速公路网等,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那么,在当今形势下突破点在哪里呢?
信息社会的到来,与计算机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信息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信息产业的规模以及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工业化程度已经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人们在传统产业上已经很难找到新的突破点,新的突破点一定是在先导产业上。美国政府把信息时代炒得极热的原因是利用美国信息产业领先的优势,企图把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进程作为推销其信息产品的大市场,以继续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
许多有智之士已经多次指出:信息化将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信息贫困”的新危机。中国可以在其他方面稳步前进,但是在新的危机面前,在占领制高点的激烈竞争中,已经没有犹豫的余地了,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迎接挑战。笔者认为:一方面中国应当采取如下策略,积极快速地发展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
——技术上采取跨越式路线;
——地域和部门上采取不平衡政策;
——设计上采取对外高速接口,内部中低速展开的方案。
另一方面,中国应当采取“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方针,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国是一个工业化水平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诚然,有人把信息社会称作后工业化社会,说明它是高度工业化的结果,但是新的国际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已不允许中国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了。绝对不能像做什么也要从钻木取火开始一样,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越爬被人家甩得越远,一定要走捷径。
中共中央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两个关键。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1)努力开发信息资源,着眼于国际、着手于国内,积极培育两个信息市场;
(2)政策开路,改善发展环境,扶持信息技术和产业;
(3)用信息技术和产业改造和重组传统产业。
3、把信息化作为“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关键性举措
Internet是在NSFne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最初联接的范围是所有大学园网和国家经费资助的科研机构,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被称作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中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借鉴Internet的这一经验,重视并优先发展科教网。这种建设策略的好处是:
(1)建好后就有用户,而且是能很好使用系统的、素质高功用户;
(2)做到用户同网络同步增长,可以取得较好的效益;
(3)有利于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技术装备的更新;
(4)信息的畅通,能为人才创造很好的科研环境,促进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用最新信息技术装备教育科技部门,是“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关键性举措。
4、积极的政府干预极为重要
政府干预的好坏,首先要看政府主要领导人有无超前意识,能否亲自干预。美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网络是克林顿、戈尔在1992年竞选时的宣传内容之一。我国领导人对国家信息化也极为重视。
政府干预中要注意的是,干预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第一次信息化热(即80年代初的计算机热)时,中国呈现“重硬轻软”,造成大量机器购来就闲置,未用便淘汰的现象。这—次有可能出现“重网轻库”的现象。但是第一次信息化热潮中我国出现的“重硬轻软”的现象,决不是信息化热潮本身的问题,而是政府干预过多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观臆想与实际应用脱离的结果;二是经济转制期的腐败现象造成。过少干预则表现为领导的信息敏感性差。合适的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1)协调。信息化比工业化更需要政府的协调。对我国来说,由于目前转制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多元化,协调显得更为重要。有人说,“中国的信息化,三分在技术与资金,七分在协调,”是非常有道理的。否则难以建立一套信息共享机制和管理体制。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政府干预对转轨中的我国尤其重要。
(2)规划。即定方针,找突破口,选公用平台。
(3)服务。政府不是企业,不能站在创收的角度进行信息化建设,否则信息化的进程难以向前推进,难以建设一个好的信息化平台,难以做到信息共享。
(4)政策。包括行业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
(5)规范。即规范化、标准化;法律也是规范。要进行信息立法,产业立法,制定有关规范、标准,并大力推广。要使信息规范化,人的行为规范化。
(6)筹资和宣传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