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练习 /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一)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当中以( )为主人公,塑造了一位被金钱异化,自食食人的悲剧女性形象。
A.曹七巧
B.白流苏
C.姜长安
D.薇龙
2.梁遇春散文的总体风格是( )的。
A.从容幽默
B.一本正经
C.尖酸刻薄
D.峻急激愤
3.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文前有一篇用( )写成的小序。
A.文言
B.白话文
C.文白夹杂
D.韵文
4.小说《骆驼祥子》结尾处,祥子已经沦落成一个( )。
A.破产的农民
B.乞丐
C.告密者
D.土匪
5.艾青诗歌有着独特的意象,其一是( )。
A.大海
B.土地
C.月亮
D.星星
6.巴金的《家》是其( )中的第一部。
A.《春秋三部曲》
B.《雷电三部曲》
C.《风雪三部曲》
D.《激流三部曲》
7.1933年,23岁的曹禺在大学读书期间创作了自己的戏剧处女作( ),出手不凡,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A.《日出》
B.《雷雨》
C.《原野》
D.《北京人》
8.《自己的园地》是作家( )的散文集。
A.朱自清
B.冰心
C.梁遇春
D.周作人
9.在中国文坛从晚清开始到五四,小说实现了( )的移动。
A.从边缘向中心
B.从中心向边缘
C.从中心向中心
D.从边缘向更边缘
10.鲁迅曾经把冯至称为( )。
A.“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B.“中国优秀的抒情诗人”
C.“有后劲的年轻诗人”
D.“中国抒情诗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写于1935年前后的( )等诗,是卞之琳诗歌当中最具有“智性”特征的几首。
A.《圆宝盒》
B.《灯》
C.《向太阳》
D.《距离的组织》
E.《尺八》
12.鲁迅的《故事新编》包含下列篇什( )。
A.《铸剑》
B.《雪》
C.《补天》
D.《风筝》
E.《死火》
13.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他在五四时期写了大量的文章,倡导“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推波助澜形成五四时期三大发现——( )。
A.“人的发现”
B.“英雄的发现”
C.“妇女的发现”
D.“儿童的发现”
E.“平民的发现”
14.田汉在抗战之前创作的剧本有( )。
A.《湖上的悲剧》
B.《名优之死》
C.《丽人行》
D.《苏州夜话》
E.《梵峨嶙与蔷薇》
15.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使用了( )的修辞手段。
A.比喻
B.联想
C.象征
D.排比
E.拟人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请简述中国现代小说与古典(传统)小说在叙事方面的区别。
2.请简述田汉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四、论述题(本题30分)
请谈谈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AACBDBDAA
二、多项选择题
题号1112131415
答案ADEACACDABDEABDE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解答:中国传统白话小说,是从讲经、变文中来的,是面对听众讲故事的,所以中国古典小说以讲故事为职志。但从晚清开始,随着报刊书籍的繁荣,以及出版周期的缩短,使作家很难再维持对着听众讲故事的“拟想”自觉意识到小说是写给读者读的,而不是说给听众听的,由“讲什么”到“写什么”的写作预设的变化,改变了作者的叙事方式。在逐步取消“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说书套语和楔子、回目等传统章回小说的“规矩”的同时,许多原来属于禁区的文学革新的尝试——包括叙事方式的多样化,也都灵活松动了。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叙事模式是:以全知视角连贯地讲述一个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故事。而中国现代小说从三个方面进行破坏:全知视角变成限制视角;连贯变成断面;小说不一定要讲有头有尾的故事。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时间方面的变化有:一、作家着力于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而不是讲述一个曲折有趣的故事,越是进入人物的意识深处,自然对时序越不适应,现代小说很少是正叙的,往往追叙,倒叙;二、扭曲小说时间,不在于遵循故事自身的因果联系,而在于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借不同时空场面的叠印或对比来获得一种特殊的美感效果。中国现代小说叙事角度方面的变化有:一、限制叙事者的视野,免得因叙事者越位叙述他不可能知道的情况而破坏小说的真实感;二、有意间离作者与叙述者,以造成反讽的效果,或者提供另一个审视角度,留给读者更多回味的机会。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结构方面的变化有:一、现代作家注重小说“意旨”,强调艺术个性与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决定了小说“非情节化”的趋向;二、现代小说“心理化”与“诗化”的倾向,使作家注重人物感受、联想、梦境、幻觉乃至潜意识,追求小说的“情调”、“诗趣”和“意境”。
2.解答:田汉,字寿昌,189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68年文革中去世。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为中国话剧事业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家,在中国话剧的初期,仅20世纪20年代,他就创作了二十多部话剧,开创了现代“话剧文学”的题材、体式的多样性;其次,他还是现代话剧运动的重要的参加者和组织者。
田汉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戏曲,1916年赴日本留学,1920年正式发表第一篇剧作《梵峨嶙与蔷薇》。1922年,田汉从日本回到中国,和易漱渝等人创办《南国》半月刊,1924年办《南国特刊》,1926年他和唐槐秋合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该社扩大为“南国社”。1928年成立“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主持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的戏剧演出活动,为了演出的需要,他创作了许多剧本。比较重要的有《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南归》等。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田汉的生活和艺术道路都出现了新的变化。1930年他领导的“南国社”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他写了不少宣传抗日的剧本。抗战胜利后,他创作了著名的话剧《丽人行》。1949年之后,他坚持写作。田汉一生创作了相当丰富的剧本,除了话剧剧本,还包括电影剧本,并改编了不少戏曲剧本。
四、论述题(本题30分)
解答: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的小说的开创性。“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严加炎先生的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位置。
鲁迅小说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性:
一、题材上: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态度对待他笔下的人物,苛刻严峻、毫不留情的批判锋芒直指一切人物,而又蕴涵宽广深厚的悲悯与同情,这使他的小说既深刻痛切又沉厚绵长。
鲁迅笔下的农民,是被当作中国国民灵魂的整体代表来描绘的。他们愚昧而麻木,处于精神奴役状态而不自觉,从不怀疑封建伦理制度的虚伪性与欺骗性,而是自甘奴隶位置,对他人和自己的苦痛都取漠视的态度,以各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自我安慰,最典型的是阿Q精神胜利法。
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这一流派。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也具有相当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封建礼教与科举制度的顺从者,他们既有穷愁潦倒成为牺牲品的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又有进入体制但已被体制所毒化的鲁四老爷(《祝福》)、高干亭(《高老夫子》)等。另一方面,鲁迅又满怀不能忘却的激情,描绘了一系列“反抗绝望”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包括“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夏瑜(《药》)等。这些人可说是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接受了科学、民主、人道主义的思想,并义无返顾地投身于当时当地的斗争中,渴望改造中国。而现实中国给了他们无情的打击,他们有的被打灭,有的陷于心灰意冷的状态。鲁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他们年轻时代的梦想与真实的行动,也写出了他们受到外在打压而转向内心的不得已与痛苦,而他们并不是全无坚持,“救世激情和理想被逼回内心,成为表面上藏隐锋芒、内心坚持的病愈后的“狂人”,或者在坚持中和坚持后消沉堕落的吕纬甫魏连殳,或者坚持作“韧”性的战斗的理想性格。“鲁迅对这些人物在小说中作了”极有历史和心理深度的诠释”。
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刻划,成为现代中国作家效法的对象。他们有的走讽刺的一路,有的走正面建构的路子。
二、形式上:《呐喊》和《彷徨》创造性地学习欧洲文学而为中国现代小说建立了规范,又超越西方小说模式而建立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形式,《故事新编》则超越一切中西小说写作的规范,真正实现自由创造。正如茅盾所言,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上去试验”。李欧梵说:“仅仅把鲁迅小说中的试验开列出来,就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狂人日记》中他将日记形式转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文本,后来各篇又进行了不同的试验,如人物描写(《孔乙己》)、象征主义(《药》)、简短叙述(《一件小事》)、持续独白(《头发的故事》)、集体的讽刺(《风波》)、自传说明(《故乡》)、谐谑史诗(《阿Q正传》)。在后期更成熟的《彷徨》诸篇中,他又扩展了讽刺人物描写的反讽范围(《幸福的家庭》)、《肥皂》、《高老夫子》、《离婚》),也扩展了在那些较抒情的篇章中心理撞击的分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此外,他还试验了对日记形式更加反讽的处理(《伤逝》)和一种完全没有群众场面的电影镜头式的描绘(《示众》),还有对某种非正常心理的表现(《长明灯》《弟兄》)。”
鲁迅小说在中国小说从“晚清”到“五四”的逐渐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独特的贡献:第一,它出脱传统诗文规范,把“文章”变成小说,这在《呐喊》中表现明显;第二,它把面向公众和社会的启蒙式写作,变成个人的抒情,这在《彷徨》中表现突出;第三,由严格恪守中西小说传统走向颠覆这一传统的纯粹的实验艺术。
鲁迅写作当中的抒情性,在中国现代作家乃至当代作家中发展出一条“抒情小说”——“诗化小说”的道路。由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而史铁生、何立伟等人。
当前位置:综合练习 /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二)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自己的园地》是作家( )的散文集。
A.朱自清
B.冰心
C.梁遇春
D.周作人
2.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 )。
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在酒楼上》
D.《阿Q正传》
3.萧红的小说《后花园》当中关于冯二成子与邻家姑娘的故事,象一篇典型的启蒙主义的小说,歌颂( )的力量。
A.友谊
B.爱情
C.人性
D.青春
4.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诗坛,( )诗歌的玄学色彩很浓。
A.徐志摩
B.戴望舒
C.冯至
D.废名
5.在凌淑华的短篇小说《酒后》当中,妻子在家庭中处于( )。
A.和丈夫不和的境况
B.主导地位
C.和丈夫平等的地位
D.依附地
6.穆旦诗歌中出现的上帝、( )等词,用来指人类无法抗拒的、控制着芸芸众生的力量。
A.“圣人”
B.“万有”
C.“上苍”
D.“天地”
7.鲁迅的短篇小说《铸剑》收入其小说集( )。
A.《朝花夕拾》
B.《呐喊》
C.《故事新编》
D.《彷徨》
8.鲁迅曾经把冯至称为( )。
A.“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B.“中国优秀的抒情诗人”
C.“有后劲的年轻诗人”
D.“中国抒情诗人”
9.1928年徐志摩主编( )。
A.《晨报副刊·诗镌》
B.《新月》
C.《大公报·文艺副刊》
D.《学灯》
10.1923年闻一多出版第一本诗集( )。
A.《红烛》
B.《祖国》
C.《死水》
D.《发现》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为中国话剧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 )。
A.优秀的剧作家
B.现代话剧运动的重要参加者和组织者
C.主持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
D.抗战期间写作抗战剧本
E.抗战期间写作大量如大鼓词等通俗形式的作品
12.下列关于《雷雨》的剧本结构正确的说法是( )。
A.戏剧冲突丰富激烈
B.场景共有五个
C.全剧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
D.场景只有两个
E.全剧发生的时间集中在一天内
13.冯至《十四行集》最主要的艺术和思想渊源来自( )。
A.歌德
B.存在主义哲学
C.罗丹
D.里尔克
E.诺瓦利斯
14.鲁迅的《野草》包含下列篇目( )。
A.《死火》
B.《雪》
C.《论语》
D.《风筝》
E.《野草》
15.周作人的散文集有( )。
A.《雨天的书》
B.《自己的园地》
C.《大荒集》
D.《泽泻集》
E.《野草》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请简述长篇小说《围城》的主要内容。
2.请简述丁西林剧作特点。
四、论述题(本题30分)
请谈谈闻一多对中国新诗创作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贡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DBBDBBCABA
二、多项选择题
题号2122232425
答案ABCDADEABDABDABD
三、简答题/span>
1.解答:《围城》的主人公是方鸿渐。方鸿渐在上大学时,从小由家里定亲的周姓未婚妻突然去世,在感到从包办婚姻中解脱的轻松的同时,方鸿渐还萌生了哀悯之情,他给周家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吊唁信,却打动了周家,并因此资助方鸿渐赴欧洲留学。四年游学,在归国之际,买了一纸假博士证书。倒运的事情接踵而来。在回国的邮船上,被鲍小姐玩弄。回到上海,钟情于唐晓芙,而唐的表姐苏文纨在归国途中就迷上方鸿渐,求爱不成,恼羞成怒,轻易地离间了方唐的感情。方鸿渐与上海知识界其他人物李梅亭、顾尔谦和女大学毕业生孙柔嘉同往湖南三闾大学任教。途中见识一幕幕抗战混乱滑稽剧。在三闾大学,充满了倾轧争斗。方鸿渐没有填写博士学位,被聘为副教授,事事不如意,最终遭解聘。外表柔顺内藏心机的孙柔嘉成功地追到了方鸿渐,两人同返上海,但小家庭最终还是解体,方鸿渐又回到一无所有状态。
书中点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婚姻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可以看作是知识丰富、语言警策幽默的“学者小说”,也可视为有关爱情婚姻问题的言情小说,既包含社会讽刺又充满悲悯与关怀。更高的层面上说,《围城》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
2.解答:丁西林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难得的喜剧大师,中国话剧以悲剧为主导,而丁西林所写,全是喜剧。他善于在生活现象中发掘喜剧因素,追求“从人生最平凡的一面,最不经意的处所,找出那最平凡最日常的素材来”,“往往只由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幽默的语言,点泛出生活的真谛。”
丁西林的喜剧多是独幕剧,结构简单,剧中只有三个左右的人物,成“二元三人模式”。构成喜剧冲突的双方,并不存在“正反好坏、高下优劣”的价值等级,而仅仅是观念、态度、对事物认识角度的不同形成差异,是对比、映照,而不是二元对立,双方都有可爱之处,也都有可笑之点。他的喜剧和讽刺喜剧不同,不以“正方”得福,反方或受惩或归正为结束,而是真正的皆大欢喜。这也反映了喜剧家的美学观,追求和谐、互补,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合理性。
他的戏剧语言机智、幽默、典雅。
四、论述题
解答:在理论上,闻一多对中国新诗创作所作的贡献是他提出了创造“现代格律诗”的设想,并配合以“三美”的具体要求。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说:“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带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闻一多的“格律”二字,并不专指音节或节奏,而是整个诗的形式。
闻一多认为,构成诗的节奏的因素有:格式、音尺、平仄、韵脚。其中他最重视的是音尺,强调每一诗行的音尺应当大体一致,或进行有规律的变化。但并不是要求字数的完全一致。他还认为“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闻一多强调诗歌要有“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指诗歌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主要指诗歌的色彩美。
在诗歌创作实践上,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当中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在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主张,为中国新诗贡献了现代格律诗。写于1926年春的诗歌《死水》,最好地体现了闻一多追求的“三美”原则,全诗意象鲜明,色彩感强(“绘画美”);音韵和谐,全诗五节,诗行匀称(“建筑美”);每节四行,每行九个字,基本上每行都有四个音尺(音组),各诗节押二、四脚韵(“音乐美”)。诗的音乐性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一定的声音单位有规律的重复形成的。
《死水》的美学原则是“以丑为美”。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寓愤激于沉静的雕琢之中,从丑恶开垦美。畸形的繁华底下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死水》的风格,保留作者“红烛”时期直抒胸臆的一定痕迹,但也注意了“意象的呈现”,是对“红烛”模式的自我超越。
当前位置:综合练习 /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徐志摩写过一首爱情诗( ),其中化用了冰雪红梅的典故。
A.《我的失恋》
B.《我不知道风——》
C.《小河》
D.《雪花的快乐》
2.在丁西林的话剧《酒后》中,丈夫是一个( )。
A.理想主义者
B.颓废者
C.浪漫主义者
D.现实主义者
3.(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使他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A.废名
B.艾青
C.冯至
D.卞之琳
4.巴金创作的《家》塑造了多种青年的典型形象,其中的( )是作者给青年“应该怎么做”提供的“榜样”。
A.觉新
B.觉慧
C.祥子
D.天保
5.诗人穆旦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写过深刻思考人类爱情关系的诗篇( )。
A.《诗八首》
B.《五月》
C.《冬》
D.《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6.在中国文坛从晚清开始到五四,小说实现了( )的移动。
A.从边缘向中心
B.从中心向边缘
C.从中心向中心
D.从边缘向更边缘
7.萧红的小说《后花园》当中关于冯二成子与邻家姑娘的故事,象一篇典型的启蒙主义的小说,歌颂( )的力量。
A.友谊
B.爱情
C.人性
D.青春
8.1932年9月,林语堂开始主编( ),创刊号即一鸣惊人。
A.《莽原》
B.《论语》
C.《人间世》
D.《语丝》
9.在中国文坛从( ),小说实现了从边缘向中心的移动。
A.晚清开始到五四
B.从五四开始
C.从民国开始
D.从1917年开始
10.( )写于1929年,是戴望舒对自己诗歌音乐性的反叛的开端。
A.《我的失恋》
B.《雨巷》
C.《灾难的岁月》
D.《我的记忆》
二、多项选择题
11.《围城》知识丰富、语言警策幽默,同时又以爱情婚姻为小说的主线,既包含社会讽刺又充满悲悯与关怀,可以看作是( )。
A.学者小说
B.黑幕小说
C.言情小说
D.侦探小说
E.先锋小说
12.写于1935年前后的( )等诗,是卞之琳诗歌当中最具有“智性”特征的几首。
A.《圆宝盒》
B.《灯》
C.《向太阳》
D.《距离的组织》
E.《尺八》
13.诗人戴望舒一生结集出版的诗集有( )。
A.《灾难的岁月》
B.《我底记忆》
C.《十年诗草》
D.《望舒草》
E.《十四行集》
14.冯至《十四行集》最主要的艺术和思想渊源来自( )。
A.歌德
B.存在主义哲学
C.罗丹
D.里尔克
E.诺瓦利斯
15.废名的《灯》这首诗的关节点是“疏远”,由“疏远”这一关节点,能把不相干的意象连接在一起。诗中主要有如下几对意象( )。
A.“鱼”与“水”
B.老子《道德经》与读《道德经》的“我”
C.室中的灯与“我”心中的“灯”
D.室内的“我”与街上的“夜贩”
E.罗马地图与指南针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请简述田汉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2.请简述穆旦《诗八首》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题30分)
请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谈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色,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ABBDBACAD
二、多项选择题
题号2122232425
答案ADACDBCDEADEABCE
三、简答题
1.解答:田汉,字寿昌,189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68年文革中去世。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为中国话剧事业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家,在中国话剧的初期,仅20世纪20年代,他就创作了二十多部话剧,开创了现代“话剧文学”的题材、体式的多样性;其次,他还是现代话剧运动的重要的参加者和组织者。
田汉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戏曲,1916年赴日本留学,1920年正式发表第一篇剧作《梵峨嶙与蔷薇》。1922年,田汉从日本回到中国,和易漱渝等人创办《南国》半月刊,1924年办《南国特刊》,1926年他和唐槐秋合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该社扩大为“南国社”。1928年成立“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主持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的戏剧演出活动,为了演出的需要,他创作了许多剧本。比较重要的有《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南归》等。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田汉的生活和艺术道路都出现了新的变化。1930年他领导的“南国社”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他写了不少宣传抗日的剧本。抗战胜利后,他创作了著名的话剧《丽人行》。1949年之后,他坚持写作。田汉一生创作了相当丰富的剧本,除了话剧剧本,还包括电影剧本,并改编了不少戏曲剧本。
2.解答:《诗八首》写于1942年,当时穆旦才24岁,一个24岁的年青人,对爱情的复杂性的思考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第一首,“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当中的“上帝”二字,值得特别注意。穆旦对“上帝”的使用,是从语意层面上的借用,没有多少宗教背景,同其他诗歌当中出现的“万有”等词一样,用来指人类无法抗拒的、控制着芸芸众生的力量。在穆旦此前的很多诗作中,“万有”、“主”大多可作“残贼”解,而在《诗八首》,“上帝”更接近于“无知无觉”的“天地”,也就是说,诗人似乎开始理解万物的生生不息,事情的变动不居,是宇宙的常情,不再怨愤,而要接受。当然,在诗的开篇,在第一首中,他也仍然提到了“玩弄”,但“我”和“你”相爱之人的隔离,不但是造化弄人,而且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第二首,“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开首一句就很令人震惊。水流山石原是流动活跃的生命现象,却在“死的子宫”里成长,注定只能成为“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的“变形的生命”。这可能是一种畸形之爱,也可以是生命历程中其他的因素。
第三首是最“纯粹”意义上的“情诗”。“小小野兽”、“青草”、“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的意象生机勃勃,写尽了两情相悦的单纯的肉体的欢乐,理智让位于生命力;“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从《圣经·雅歌》中就使用类似意象来表达情爱之欢。
第四首,“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爱被言语照耀出光芒,将单纯的欢乐提升了,但言语又是无力而有限的。言语不能表达出的黑暗是更可怕的。语言所引领进入的,是无限自由的精神的幻象,诗人对爱的认识是“混乱”、“美丽”。
第五首,组诗的中段,情绪最为平静。“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无数世代流逝,而夕阳、田野永在,时间永在。时间的威力使我渴望永恒,渴望静止,安睡。
第六首,讨论相爱到“相同”之后所带来的怠倦。这一思想可能是受奥登的影响。相爱者渴望相互的认同,但相同会产生怠倦,而不认同又是“陌生”,人的情感得在“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旅行,这是人性的痛苦,与爱者本身已经无关。
第七首,即使相爱者,他们的爱情也是平行的,人永远是孤独的个体,即使相爱,也是爱另一个自我。
第八首,诗歌情绪最为复杂。相爱者接近到定型,完成了爱的过程,但这过程注定要结束,象到了季候的树叶一样,到时相爱的人也各自“飘落”——分离。而只有“巨树”永青。“巨树”就是第一首所指称的“上帝”,它是造物者,万物由它而生,因此它玩弄万物,也就是玩弄它自己,所以它嘲弄,但哭泣。最后,落叶“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表明穆旦对这种万物生死变化已能平静接受。
四、论述题
解答:周作人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化人类学、性心理学、神话学、童话学、民俗学等,形成了以认识人自己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是周作人的著作的基本出发点。五四时期,周作人在文章中倡导“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推波助澜形成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儿童的发现”、“妇女的发现”。这仍然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顺延和扩展。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基点也在此。
中国现代散文,“闲话风”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鲁迅翻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一书中,专门介绍英国的随笔:“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周作人在他的《雨天的书》的序言里也描述了相近的写作设想:“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碳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这两段话在五四时期非常有名,周作人是“闲话风”散文的重要的开创者和主要作者。
五四时期,是周作人首先在理论上倡导“美文”(即叙事抒情的散文),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现代“美文”树立典范。他的散文取材着眼于“俗世”的日常生活的情趣,自然率性;他的散文的文字则拙朴其貌,灵慧其心,形成平和冲淡的散文境界。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多姿多采,大体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浮躁凌厉,如《碰伤》;一是冲淡平和,但蕴涵深意,如《水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