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十二章>>第二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第一、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上,首次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但普遍存在着矛盾,而且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平衡和不平衡为纲”;提出了要“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纲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就为社会主义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找到了动力,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理论提供了理论根据。
    第二、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学说,这对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大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好,也有发展到对抗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和自我教育的方法解决。他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毛泽东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目的,或者说,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十分紧迫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建设事业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正处》提出了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理论,是我们坚持“两手抓”方针的哲学基础。
    毛泽东指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后,阶级斗争并没有完全结束,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思想斗争,而且大量地属于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如人民内部存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非无产阶级思想等等。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对于精神世界的问题,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只有采取民主讨论的方法,细致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真理,也要在同错误思想作斗争中,在各种批评中不断地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时毛泽东指出,用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批评也不能解决问题,而应力求用辩证的方法,要有科学的分析,要有充分的说服力。以上这些理论,都是毛泽东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的创见。今天,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开展“三讲”活动有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但改革中仍然出现一些新问题。如何打击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各种犯罪分子,如何正确处理这种敌我矛盾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第四、《正处》提出的“六条标准”,是四项基本原则的雏形。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艺术界和科学界问题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时,阐明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六条是非标准。毛泽东这样说:百花齐放就是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的团结和国际和平力量的团结。这就是六条政治标准。在《正处》中他还明确提出:“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由此可见,这“六条标准”实际上孕育了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其精髓。邓小平在阐述四项基本原则时曾明确肯定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东西,是我党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大力恢复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后来政府颁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制订“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实施。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工业化的实施开辟了道路。在八大方针政策指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共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接着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党中央虽然对此进行过调整,但由于十年“文革”使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许多挫折。
    新中国成立时,由于以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等原因,国内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为此,中央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一系列措施,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从而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53年国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始起步。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得最快。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开始改变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意义)。“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