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 >> 第一章 >> 第一节 儿童观的演变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的人类观推导出新的儿童观 
  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人自由,反对封建桎梏,讴歌人的体魄,人的智慧、力量、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提出新的人类观:人是完全可以认识的、是自由的、有规律的活动体。新的人类观也使儿童命运发生了转机。 
  从确信人类的进步引申出了儿童是自由的,而且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儿童观,要求人们珍视儿童、热爱儿童,反对把儿童看作是天生的罪人,认为儿童是天真、纯洁无暇的。如果有适当的教育,儿童内在的潜能和善良的天性就能和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时产生的儿童观,尽管承认了儿童的自由、兴趣,但并未把儿童本身看作是有个性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双亲的绝对服从关系。因此,到了近代,把儿童看作是双亲所有物的儿童观和中世纪以来贯彻基督教原罪的儿童观仍占统治地位。鞭挞、体罚儿童的习俗仍存在。 
  四、儿童是空白板(Black Tables)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儿童看作是生来就没有原罪、纯洁无暇的“空白板”。“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人心如同白板,理性与知识都是从经验而来。现实社会中的任何道德观念和原则决不是由上帝之手印入人心的,而是由人来形成的,“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幼儿生来就像一张白纸,其心灵可以任意涂画描绘。儿童无罪,反对体罚。他通过观察许多婴儿,相信儿童出生时除人类的特性外,不带任何先天观念。儿童通过感知获得经验,这些经验的性质和质量决定了他们将成为怎样的人。“儿童是空白板”的儿童观应用在教育上,一是把儿童看作是空空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填满它,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兴趣。二是把儿童看作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个性的教育对象,似乎给儿童以相同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会完全相同。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 
  五、儿童是“成长的植物”(Growing Plant)
  裴斯泰洛齐提出:人是依据特有规律发展的有机体。地下的种子会自己生长出来,开出美丽的花朵,幼儿也好比是一颗等待生根开花的种子。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园是“花的乐园”,  教师是“园丁”。千万棵树木经过精心照料开花结果,茁壮成长。但种子成长的源泉在其本性,园丁必须依从本性的发展顺序。教师对幼儿发展本身无能为力,他只留心不让外来的力量损害或干扰本性的发展。儿童就像正在生长着的植物,家长和教师就像园丁,课堂和家庭就是儿童生长的花房。儿童的生长就像花朵在适当的条件下逐渐开放一样,开花由种籽决定,开得好坏由阳光、水分、土壤决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