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 >> 第一章 >> 第一节 儿童观的演变 

  杜威认为,在儿童期,儿童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这种未成熟状态不意味着一无所有或匮乏,也“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了以后才会有”,而是“表示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即发展的能力”,表明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力量。杜威认为这种未成熟状态具有依赖性和可塑性两个主要特征。所谓依赖性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和能力,而不仅仅是软弱。杜威承认,人类的婴幼儿与动物的幼崽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动物生下来就具有相对的生存能力,靠本能可以适应环境,而人类的婴儿却是软弱无能的,要依靠成人的抚养才能独立生活。杜威用进化的观点解释说,在进化的等级上,越下等的动物,其幼稚期越短,越高等的动物,其幼稚期越长,“人类之所以能有学习各种事物之容量或可能,即是因为他的幼稚期特别长久。”较长的儿童期正蕴藏着学习复杂技能的可能性,人之所以能生存下去,是因为人具有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做出反映的社会能力,儿童的社会能力是儿童能依靠他人的帮助获得生长和发展必要条件。由此可见,依赖性其实暗示着某种补偿能力、生长能力。所谓可塑性是儿童为了生长和生活而具有的特殊适应能力,杜威认为,儿童的可塑性与油灰或蜡因为受外力作用而改变形状的可塑性不同,儿童的可塑性具有弹性,儿童可以利用可塑性在环境中吸收信息,与环境取得平衡,同时又能主动调整自己的活动,保持自己倾向性。可塑性意味着儿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意味着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应付困难的力量。 
  (二)儿童期的生活有自身的价值 
  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儿童本能的生长、发展及经验改造过程表现为活动就是儿童的生活,儿童教育不应当是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杜威指出,“社会在指导青少年活动的过程中决定青少年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由于特定时代的青少年在今后某一时间将组成那个时代的社会,所以,那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基本上取决于前一时代给予儿童活动的指导。这个朝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累计运动,就是生长的涵义。”杜威强调教育的过程是一种社会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杜威批评传统教育的错误时指出,传统教育“或多或少地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似乎儿童时代是成人生活或他自己人生的准备阶段。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学校被作为传授某些知识、技能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而且这些知识、技能和习惯的价值大多体现在遥远的未来,儿童学习这些是为他将来做某些事情做准备,结果,不仅今天儿童所学的东西并不是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不具有真正的教育作用,而且成人往往采用灌输的方法把适合成人的种种标准强加给儿童,这势必扼杀儿童的个性。 
  (三)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杜威从机能主义心理学理论出发,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技能的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他说:“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唯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儿童自己的本能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基于对教育在促进儿童本能生长方面作用的强调和教育目的应来自教育过程本身,而不是教育过程之外的主张,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他指出,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概括地说,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它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就说不上关于儿童的生活;也许可以谈一大套关于儿童的学问,但认为学校不是儿童生活的地方。”  杜威坚决反对传统教育的这一特点,提出“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并宣称“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