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加《政治学概论》网络课程
    在 线 学 习                    
导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返回首页

课程目录

学习指南

当前页:第十章——第一节   

 

      第十章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问题是自有国家以来就客观存在的问题。不过,政治发展问题至20世纪60年代才成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生活中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政治发展问题作为政治学学科研究领域,始于西方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国别实证研究,其理论研究则各派自有说词。80年代以来,政治发展问题首先提到中国政治改革的直接实践日程,由此而启动了政治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这里简要阐明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着重论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问题。

 

第二节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

        政治发展是基于一定经济形态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一般地说,政治发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的质变;一种是在同一制度范围内的自我完善的渐进的量变。这种量变在改革的意义上也是一场革命。而那种从新社会制度下政治制度向旧社会制度下的政治制度逆向变化,是复旧性质的历史倒退,或者新政治制度的暂时曲折或夭折,不能算作政治发展。

         从旧质政治制度向新质政治制度的转变,是政治革命性的政治发展,它意味着旧质整个政治形态中政权性质、政治制度原则的根本性改变,表示旧政治形态的灭亡,新政治形态的产生。

         现行政治制度范围内的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是对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的改革,其中不仅有更新,而且更主要地是适应新经济体制的要求的新建。它涉及的范围包括政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关系机制调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机构改革,等等。这些方面的改革,也带有局部意义上的质变,具有一定程度的革命变革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出发,科学地考察、探讨政治发展问题,可以说,政治发展指的是人类从出现阶级和国家从社会分离出来以后,人们的政治生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态向新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上升前进的运动过程。政治发展总是通过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变革或自我完善来实现的。

        从人类全部政治史来看,政治发展既有渐进式的,也有爆发式的。渐进式的或者表现为社会政治改良(这种改良有时是统治阶级迫于压力被动进行的,有时则是统治阶级为缓和矛盾,挽救政治危机主动作出的),它在客观上使得旧政治制度内部的新的政治力量或因素得以孕育、成长、壮大、成熟,从而为新政治制度的产生准备条件;或者表现为社会政治改革,它使刚刚建立或建立时间不长的政治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政治发展也有爆发式的,它通常表现为各种形式、不同道路的社会政治革命,从而导致旧的政治制度的灭亡,新政治制度的诞生。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历史类型的依次更替,其结果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们的政治生活在社会主义政治形态中还会继续发展,其最终结局是基于阶级的彻底消灭、阶级斗争的完全止息,生存竞争进人有序、互动互补良性状态,一切政治生活的终结,政治权力最后消失。

    二、政治发展的动因动力

         政治发展的动因动力有表层的、里层的即根本的。表层动因动力,如军事冲突、宗教纠纷、外部势力的介人或侵人、政治领导人的更替,等等。表层动因动力对政治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至多是影响政治发展的引发因素。政治发展的里层的根本的动因动力是社会内在基本矛盾运动,是基于政治活动主体利益相关的政治矛盾和斗争。

        历史和现实表明:在存在两大基本对立阶级的阶级对抗的社会政治形态中,首先是两大基本对立阶级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斗争是尖锐激烈的;此外,还有非基本阶级、阶层,以及它们的党派、政治集团同两大基本对立阶级及其党派之间的政治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及其政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所有上述这几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就构成了阶级对抗社会中政治发展的动因与动力系统。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整体的阶级消灭了,但是剥削阶级的残余影响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还将长期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不仅时有表现,而且有时会激化,这种激化在有些情况下归根到底还是围绕着国家政权问题、政治制度问题展开的。因此,在特殊情况下,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政治上的阶级矛盾因素,则仍然是非主要的政治发展动因。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是整体社会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积极性的发挥。

        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交换方式的变更。两种不同历史类型政治制度的更替是这样,同一历史类型政治制度下面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变动,也是这样。社会发展史表明: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包括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可见,生产方式的变更是政治发展的物质前提,因为,生产方式的变更将确定哪个阶级占据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同时在政治上也占据统治地位,因而也就决定了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并规定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任何脱离开经济关系的变动、脱离生产方式的变更(包括基本生产方式不变而在经济体制上有所改革),去寻找政治发展的动因、动力,去设计政治发展的目标的理论、观点,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而且有例可证,在某些情况下则会由政治发展演化为逆向的政治变动。

    三、政治发展的内容

        政治发展的内容也就是政治发展的方向和政治形态的变革方式。具体地说,包括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

    1.政治制度的发展

        政治制度的发展对于政治形态有机体具有决定性作用,它规定政治发展的方向;确定国家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属于哪个阶级,哪个阶级(在现代当代通过其政党)占政治统治、政治领导地位;国家政权由哪个阶级来执掌、控制;统治阶级以什么组织形式构建其政权机关,并按什么原则进行活动;以及统一的国家权力如何分工籴行使,以及如何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关系,形成一定的权力关系机制,等等。上述各个方面,具体地体现在政治基本准则、原则和政治基本规范、规则上。总起来说,通常被称作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政治领导,其主要构成方面。包括国家制度(或称国体)、政权组织制度(或称政体)、政党制度(或称政党政治)以及公民政治权利制度。政治制度的发展,是根本政治制度的革命性全面变革,其根本问题是统治阶级、领导阶级的变换,是国体的变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治革命。

      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无法容纳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而成为它们的阻力甚至桎梏的时候,政治革命就要为新社会制度、新政治制度的建立开辟并扫清道路了。一个国家通过政治革命之后,究竟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由该国人民自己来选择。靠外力来替自己设计,或照搬别国的政治模式,都是不成功;的,也是不可能带来政治秩序、政治制度的有序、稳定状态的,更谈不上政治现代化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了。

    2.政治体制的发展

      政治体制是一国政治组织、政治设施的相互关系机制和它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行方式、管理方法的总和。相对于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来说,政治体制涉及的是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具体政治制度改革问题,如改革政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组织、干部、人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司法、执法制度,以及理顺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等等。

     政治体制在政治运行中具有三方面的功能:政治统制功能、政治调控功能和政治变革功能。这是指一般的情形。在实际政治功能发挥上,它们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要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事实上,一个僵化的或缺少活力的经济体制,或者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对政治体制功能的发挥,结果是不一样的,甚至可能是相反的。此外,政治行为主体的素质和相互关系机制方面存在缺陷或弊端,也会影响政治体制功能的发挥。如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程度不高,政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不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存在传统的与现代的官僚主义,权力集分协调不好,政府行政效率低,决策没有遵循科学化民主化原则,缺乏严格的政治程序性、科学程序性,等等,都会导致政治秩序与政治管理上某种程度的混乱。

       在当代世界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政治体制发展的问题,但是,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式。由于国家性质不同,政治体制的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也不一样。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政治体制是与资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政治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经过二三百年的经验积累和改革完善,应当说,对资产阶级说来,基本上是得心应手的。其基本特征是结构完备,职能齐全,效率显著,科学管理程度高。然而,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他们也不得不隔一段时间就对政治体制的某些方面作一些调整。一个原因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体制的种种 弊端往往集中表现为反复爆发的政治丑闻上,如震惊过美国政坛的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等等,迫使美国政治当权派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以改变、改善其政治形象;另一个原因是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在不触动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改变政治体制中的某些结构形式、运行方式以及组织、人事制度等。例如,扩大妇女参政权,允许少数民族或有色人种中一些人士有担任公务员的机会,调整党派之间的关系,协调财界、政界、军界、社会各界之间在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借以缓和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社会各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并试图以此去安抚被统治阶级,消弭他们日益增长的不满和怨恨。但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是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服务的,是以资产阶级专政为根本基础的。他们在几百年的政治实践中,创立和推行的分权与制衡、两党政治或多党政治、自由选举等等,始终充满着反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内容,早已失去了历史进步性,随着垄断与集中趋势的加剧,资产阶级内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已没有多少发展的余地。

        在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根本问题是取得完全彻底的民族独立、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实现这些目标,也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其取向绝不是西方某些政治家或政治学家为其设计的搬用西方那样的议会民主制、多党制,而只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从事政治体制改革。但是,发展中国家在没有解决他们的政治上的根本问题时,政治体制改革就没有正确的前提。在没有实现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人时,政治体制改革也没有坚实可靠的社会政治基础。简单地搬用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多党制、自由选举那一套,无法解决这些国家政治体制的发展问题,只能加剧长期以来存在的政局不稳、管理混乱、社会不安定。应当看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众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极不平衡,情况错综复杂,文化上的差异性也较大,用一种不适应各国各地区国情的模式加在众多发展中国家身上,无异于削大小肥瘦不等之足以适统一尺码之愿,是一定行不通的。那样,不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势必给世界政治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总之,发展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光明的前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与政治素质的逐步提高,必然要求政治结构的日臻完善,政治生活的健康正常,政治机制的运行日益协调。在共产党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本质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特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根本条件和导因,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一定会达到和实现,也必定会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安定团结、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形成,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必须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必须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就不可能也不会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而是整体上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蜕变、逆变。其结果,不仅是葬送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成果,而且会使一个国家甚至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暂时的严重挫折。

           

 

 

  点击进入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