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政治学概论》网络课程
    在    线   学   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返回首页

课程目录

学习指南

当前页:导论——第一节

 

导论:政治与政治学   

                                                                马克思

  政治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其历史发展大脉络如何,它的本质和社会功能怎样,各历史阶段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关系各有历史特点,从总体上应如何认识和概括说明,以及政治科学的研究对象应怎样加以界定,其研究方法应当如何选择,在此我们简要地叙论,作为本书开篇明义的导引。

 

下一节

 

 

         第一节 政治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本质   

      

   一 、政治现象的发生、发展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由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候,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进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中,为了集中表现和保障一定社会集团的根本物质利益而产生的和从社会分离出来的公共权力、公共关系、公共权力与公共权威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组织设施、制度和管理活动。

       政治首先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然而它又主要表现为政治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一定功利性。它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社会上层建筑中能够支配、影响全局的中坚部分。而在阶级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集中表现的政治斗争又给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以重大影响,是历史发展的杠杆和直接动力。

       政治起源于阶级社会,人们从此开始过政治生活。从大历史观视之,其发展可概括为两大阶段:阶级社会的政治,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

    1.阶级社会的政治

       人类社会进人阶级社会以后,由于人们分裂为物质利益根本对立的,形成对抗关系的不同社会集团,基于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便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政治关系。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时,原始民主制机构被“炸毁’”了;权力的“公众”性质消失了;“公众”的权力演化为“公共”的权力,这个公共权力被统治阶级所掌握,它在名义上虽然称为公共权力并代表着整个社会,然而在实质上公共权力已经成为压迫阶级的,即维护剥削阶级、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权力。

       阶级社会的政治,形成为两极结构,因而成为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要求的集中表现和保障。这时,古典民主荡然无存,政治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活动、政治斗争成为阶级斗争的集中表现,即各个阶级经济物质利益的集中反映和表现。而全部政治问题的中心,是维护、保持或夺取、建设一种国家政权,借以维护一种所有制和所有制体系,或者为一种新的所有制的确立开辟道路。在阶级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自然条件、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政治发展的过程不同,各民族选择的政治形式不同,因而设制的具体政治制度也不同,但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性与民族特色的统一,是以统治阶级的阶级性为制约、为主导的,即政治生活的民族主体性一般从属于统治阶级的阶级主体性。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经济基础发生质变,社会政治状况、状态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人民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通过他们选出的代表组成的代议机构和其他国家机构来行使,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以往政治权力的与人民大众相对立、相分离的本质特征。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有时还可能激化,但是它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并由它所决定,社会政治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主题为主线,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政治发展目标和主题,以保障富裕、文明、民主为总体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为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内的政治关系,由于作为完整的阶级的对抗矛盾已不存在,除极小一部分表现为敌对关系,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关系。政治活动的主要方面、主导方面,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通过各种形式,在各个领域、不同范围,实行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经济与文化事业的自主治理和管理。

       社会主义社会要经历不同发展水平的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上,政治发展的进程将是由政治民主化逐步走向民主的最终消亡。在我国,在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的实质,是由阶一级斗争的政治转向了经济方面的政治,经济工作成了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成为最主要和最大的政治。

    二、 政治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

    1.政治的本质

    政治的本质,即政治的根本属性。政治的本质综合地和多方面地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具体事象中,表现在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之中。政治的基本点、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从社会总体和社会发展来看,政治是一种特殊社会分工、特殊劳动形式,是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

    社会生产分为物质资料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三大类。作为社会结构一个组成部分的政治结构,是社会有机整体中受物质资料生产制约,与精神生产相适应的特殊社会分工体系。它通过国家机构特别是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以及政治权力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方面,也是一种从事政治管理方面的劳动,而在政治国家的意义上,一定阶级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政治控制和政治协调,对于全社会来说,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 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通常的情形是统治阶级利用其在经济上、精神上占有的统治、支配、全权管理的地位,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思想、理论、政策、政治原则。遵循所认知所掌握的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规律,所认定的活动原则、规则指挥和管理社会各类生产活动。这种特殊社会分工、特别政治管理方面的劳动、特殊生产方式具有不同于经济与文化活动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在于:政治权威、政治权力的普遍约制力,和表面上超经济强制,而实际上直接为一定社会提供特殊的政治管理的“劳务”,掌握、调整、控制社会利益关系,进行各种利益或价值的分配。

    (2)政治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占支配地位;同时,也存在被统治、被压迫阶级反对、反抗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政治斗争。这两个方面的既联结又斗争,构成阶级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进步的社会势力领导的政治斗争,是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实践。其最高形式是革命,是正义战争。包括某些先进民族代表社会前进方向对另一些落后民族的“征服”。反动的社会势力进行的政治斗争,主要是为了维护旧制度,或在新社会制度下为了恢复旧制度,同时也有其内部争权夺利、僭权篡权和尔虞我诈。在这两种情况下,一般都阻碍社会的发展,使人民受害,乃至破坏社会生产力,导致文明的倒退,败坏人们社会生活的正常机理、机制。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再有两大对立阶级的政治斗争,但是由于国内国际种种因素的作用,围绕着人民政权的得失,还可能发生严重的政治斗争,甚至导致逆向政治演变。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即由先进阶级按照错误的指导思想、理论发动的政治斗争、“政治革命”,也会造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挫折、暂时与局部的失败、社会动乱与不安定,甚至破坏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正常社会生产与生活秩序。

     (3)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这种“集中”不仅是指政治的根源在于经济,一定的政治状况、现象及其性质,归根到底要从经济事实上寻求原因、加以解释,而且表明:各阶级、各社会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表现为一定的政治观点,通过一定的政治活动或政治斗争,用一定的政治设施、措施和手段来保障和实现。从政治的构成来看,政治作为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包括政治观点以及与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设施、政治体制和制度。在历史上,随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的分工和城乡的分离,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就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也就是说人们需要过政治生活。然而统治阶级首先是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同时,组建一定形式的公共的政治机构,主要是国家机构,凭借国家力量掌握经济命脉,建立健全和调整经济秩序,改变或调整经济结构,并通过政策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等,掌握生产、生活资料的占有、支配、管理和分配权。

    (4)政治最集中地体现为政治国家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政治国家存在的历史时限内,政治国家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国家政权。政治就是参与国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就是说,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差别的社会里,一切阶级所进行的政治活动的中心问题,都是围绕国家政权问题和怎样治国安邦、如何治国的问题展开的。有关国家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国家的产生和消亡,国家的历史类型和演变,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家的活动内容,国家治理形式、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权力及其成分,国家的对内对外事务的立法管理、执法司法管理、行政管理,等等,是政治的主要的、中心的、重点的内容。

   从国家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来看,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国家和社会阶级斗争都息息相关,只是当阶级斗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当阶级斗争不仅属于政治范围,而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国家政权时,才是充分发展的,全民族的阶级斗争。而当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只是局部存在,国家政权既不能人为地扩大阶级斗争的范围,也不能无视阶级斗争的局部存在。在世界范围内和国际社会上,政治国家是民族国家的国家利益和主权的代表者、维护者。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国际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也是政治国家的存亡兴衰的问题。

    (5)政治关系是诸种社会关系的综合表现

    政治关系在诸种社会关系中,是影响、牵涉、制约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特殊社会关系。阶级间、政党间、国家间、党政间、民族间、领导与被领导间、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中央和地方之间、统一战线各主体间、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都存在政治范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政治关系的错综复杂性。而政治关系的体系化、体制化、制度化不仅从全局、大局上制约政治关系格局和结构,而且制约人们的各种利益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格局和结构。政治关系按照它们的性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敌我关系和内部合作关系。调整政治关系,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基础和归宿。而政治的生命力,政治的生命线,也正在于政策和策略的正确与否。因此,政策和策略是诸种社会关系的综合的集中的表现。它决定着政治关系存在与发展的方向和内容,调整表现政治关系的制度和体制。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其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

   (6)政治的实质是维护、发展或者反对、限制、阻遏一定社会阶级、社会集团的经济物质利益 各种形式的政治活动、政治斗争,其本身都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物质利益。

        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表明:人们所奋斗的一 切,都与他们的物质利益息息相关;政治、法律及其机构,也总是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物质利益相关联;政治思想、政策、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行政措施,都无不以一定社会阶级、社会集团、社会力量的物质利益为基础,以处理其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各个局部利益、根本利益和眼前的具体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与社会的公共利益等等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在上述意义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政治工作,各种形式的政治活动,不过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紧要的途径。因此,从社会发展来说,政治的最实质的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生产力才是人们的物质利益的最终动因和保障源泉。归根结底,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衡量任何阶级的政治是非、功过、得失的最根本的尺度。

    此外,在当代,随着国际关系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逐步形成,各国发展的多样性,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增加,政治的范围越来越扩展到了整个世界。或者说,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日益被纳人全球范围内。现已显而易见,世界政治,不仅仅限于国家与国家间、民族间的政治关系,而且涉及全人类的命运。其中,和平与社会发展(主要是世界经济与民族经济发展)和进步,是国际政治普遍的利害攸关的主要问题。国际政治关系,是最广泛最复杂的一种政治关系,其中包含着国际社会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但是,国际政治关系又不能完全按照“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一命题来理解和对待。因为,在国际政治领域,各民族国家的国家利益在利益格局中处于主干主导地位,而国家利益除了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利益,还含有民族利益和一国居民各阶级阶层的共同利益。

    至于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的本质内容是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例如,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政治的本质内容是阶级斗争,其最高表现形式是革命战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政治的本质内容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之,对政治本质的认识,应该从多方位多角度来理解,不能单一地简单片面曲解。

 

    相关问题链接:阶级的政治属性问题

    2.政治的社会功能                                             

      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自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政治在社会发展的整体运动中,发挥它的广泛社会影响力,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由于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政治的社会功能实质上也就是政治对经济起何种和哪些反作用的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政治是社会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

    人类社会史表明:政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总的说来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沿着经济发展的同一方向即正运动方向起加速作用;一种是沿着经济发展的反方向起延缓、阻滞、破坏作用。前者从社会发展总进程和历史长河流动而言是恒定的,受经济运动必然性的制约;后者是暂时的,受政治状况的反动、失误、意外事变的影响。前者之所以是恒定的,是因为一切政府,甚至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只不过是本国状况所产生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好的、坏的或不好不坏的方式来执行,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结果,可是最终它们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规律。后者之所以是暂时的,因为每当政治与经济发展不是同步而是相悖时,经济发展总是毫无例外地和无情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以经济要求、推动政治的改良、改革来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如其不然,政治发展的进程,就得以政治权力被推翻而告终。

    (2)从历史长河上看,政治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政治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并且在一定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状况

    所谓“一定条件下”、“一定限度内”指的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形:其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创制的理论,可以走在经济发展实践的前面,作为社会革命、社会改造、社会改革、社会发展的前导。其二,政治革命或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或僵化的经济体制对新社会经济发展的束缚,为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在新时期的向前发展,创造一个前提,为其向前发展开辟道路。其三,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的激化、激烈形态——暴力征服和战争可以改变某种经济基础:或者把征服者的“经济基础模式”强加给它;或者是征服者“适应”、“同化”于被征服者的经济基础,而改变自己原来的经济基础。其四,先进的政党和国家政权,可以以外力帮助,使某一国或一国的局部地区,跨越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实现社会跨阶段跃进。其五,政策转变(由正确转变为错误,或由错误转变为正确),对经济状况向好或向坏发展的转机起决定作用。其六,政治反对派举行的各种形式的政变,旧势力的复辟,可以沿着倒退方向从根本上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3)政治权力通常是统治阶级通过一定机构和设施来掌握和行使并为实现一个阶级和限制另一个阶级的经济利益和其他物质利益的手段。

    一般说来,政治权力帮助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及其全部旧上层建筑。政治权力对经济基础的专门特点是为巩固或者推翻一种所有制服务,为经济制度的所有制结构合理变动,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而一旦它转到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漠不关心的立场,转到对各个阶级同等看待的立场,它就会丧失自己的本质。政治权力的上述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表现和实现的呢?概括地说,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政治控制,即通过政治权力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强制作用。其二,政治动员,即通过政治决策的号召、导引和组织群众的动力导引和组织群众的动力,即通过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政治秩序和生活秩序的作用。其四,政治决策,即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法律对经济的刺激、调节作用。其五,政治建设,即通过政治制度化和政治文化建设,改善完善现有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质的政治发展作用。

    (4)政治革命是经济制度质变即社会革命的前提和直接动力一切社会革命的根本任务,是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此,它就要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上层建筑的桎桔,并为新的社会制度的形成、确立、巩固、发展创造前提和扫清道路。

    历史上,在通常的情况下,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上层建筑不会自动地瓦解,不会自动地消失,不会自然地退出历史舞台。代表落后的生产力、腐朽的反动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必然要拼死地对代表先进生产力和新生产关系的新兴社会势力进行抵抗,甚至首先动用暴力镇压革命势力,阻挡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因此,政治革命一般要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政治革命可能采取的形式,还有和平的、不流血的“接管”、“和平改造”。例如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史表明,这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先进阶级领导的革命势力强大到足以迫使反动阶级无力抵抗的程度和时候才有其或然性。然而,无论政治革命采取何种道路、何种形式、何种策略,它都是促进经济制度发生质变的直接动力。

5)政治与经济、生产、业务相比占首位,对其起统帅和保证作用

    在各种社会制度下,统治阶级总是要把政治放在首位,强调政治的统帅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也就不能解决它们面临的一切问题。就是说,一个阶级要维持它的统治,就要时时处处“讲政治”。它考虑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业务的提高,都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导向,要以执政党、政府的正确政治领导和政治水平来保证。简而言之,这种政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位地位、统帅、保证作用在于:其一,政治从全局和整体上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指引方向、确定原则、选择道路;其二,无论是被压迫阶级反抗统治阶级,或者是统治阶级迫使被压迫阶级就范,都是把政治斗争放在首位,它们的根本经济利益,只能用政治斗争来满足;其三,在政治思想、理论范围内,为一个阶级的统一行动充当向导,为动员群众充当原动力,为治国理政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

                                                   

   三 、政治体系与政治关系               

    1.政治体系

   社会上层建筑简称上层建筑。它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和产生的。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它相对独立地存在、活动,形成一定的体系。其基本构成包括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和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一定社会上层建筑体系中,存在着属于主导、突出地位的政治上层建筑,这个政治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中坚、骨干部门,形成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体系(以下简称政治体系),作为一个自主系统存在和活动。政治体系可以以社会成员个体作为政治参与的政治角色为基础,以政治组织、机构的构成和结构关系来说明。

    政治体系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又是怎样运行的呢? 一般地说,它包括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结的部分,即政治意识、政治设施、政治体制和制度。这三者是一种有机的构成,又相互作用。

    (1)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和阶级彻底消灭以前,构成一定的思想关系,也是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政治思想是政治行为的先导。因此,政治意识在一定政治有机体中,它好比人体的“大脑”,革命与反动,先进与落后的斗争,无不集中反映为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各阶级、各社会集团的与社会观、历史观密切联结的政治观,和根据某一政治观点提出的政治主张。其表现形式有政治理论、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纲领、政治原则或准则、政治路线、政治方针、政策,等等。政治意识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力的态度、倾向。

    不同时代,政治意识有不同的时代特色。例如,古代政治意识通常笼罩着神学的“灵光”,并且与哲学、伦理学浑为一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近代政治意识从哲学、伦理学中分离出来,充满各阶级的功利主义气息。政治意识的显著特征是其鲜明的阶级性。它的某些科学思维性,是为一定阶级性服务的。反之,反科学、不科学以及反历史的政治思维、政治思想僵化,则有害于阶级性的正常体现,导致失误、反常,甚至走向反面。 在各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特定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如此。它是一定社会政治体系的指示灯和方向盘。通常它表现在体现时代精神、国情特色与先进政治思想或理论的结合和统一。如果割裂了这三者的统一和结构,就会陷入停滞或混乱或偏离、背离正确发展方向的局面。当然,被统治阶级的要求,也通过一定的政治意识形式来表达和集中表现出来。但是,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到统治阶级的制约甚至不得不接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它不包括在一定社会政治体系之内,它或者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政治体系所包容,或者成为政治体系的“异己的力量”。

   一定政治体系内的政治行为主体是多元的,因而政治意识的客观状态和分布也必定是多元的。但是,各种政治意识的存在和发展,不可能是多元并驾齐驱的。其中,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往往形成一定的政治理论体系,在一定政治体系中占据统率、驾驭、影响全局的地位。这是因为,它具有并担负着特殊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具体地说,其一,它充分地集中地反映社会矛盾发展变动的要求,表达一定阶级基于根本经济利益的愿望和意志。其二,它一般是面向未来的,充当政治设计者,表现在为政党、为国家的活动定方向、内容、任务和形式,为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确定原则、方针和政策。其三,它积极地干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动员、激励或者分化瓦解、压抑、排斥一定的社会力量。其四,它积极地帮助、推动社会舆论的形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提供基本准则,支配、影响其他社会意识。

    (2)政治设施

       政治设施即社会政治组织。在现代,它包括政党机构、国家政权机构以及公共权力的物质力量成分——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还有统治阶级设立的以及它容许设立的社会政治团体。这三部分社会政治组织构成一定社会政治设施体系,或称社会政治组织体系。

   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政治设施的成分具有共同性,其性质、作用、结构、活动方式则具有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国家,指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组织体系。在近代现代和当代,政治设施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体系,政党是其核心领导力量;国家是全社会的真正代表,即对全社会起普遍制约作用的政治体;社会政治团体则是其社会基础。政党、国家、社会政治团体三者之间,政党是联结国家、社会政治团体的引带。因此,我们可以把现代社会的政治组织体系视为以“政党政治”为主导,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中心,社会政治团体为广泛社会基础的政治组织体系。可以预测,在未来百年,几百年内,一个个民族国家仍将存在,因此,这种政治组织体系的基本结构状况,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政治设施在政治体系中是物质力量,也是其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的内容和形式的完整的统一的体现。从政治设施的构成来说,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

    其一,政党是社会中坚领导力量。它主要依靠政治权威性和威望,通过领导、引导、组织本阶级群众,并联合其同盟者一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纲领、社会目标而进行高度自觉和有高度组织性的活动,担负政治设计、总政治决策、动员社会力量的职能。它的全部活动,表现在其成员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和献身精神上。

    其二,政治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机关,是特殊的强制力量和社会管理系统。它执行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职能。其基本特征是以政治权力的特殊强制力,对全社会的普遍约束力,充当缓和、调节社会矛盾和冲突,把冲突限制在一定的秩序的范围内,以促进和保障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

        其三,社会政治团体,是政党、政治国家的社会基础和基本依靠力量。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代表各个阶层、各部分群众的有限性。它们围绕政党、政治国家的政治活动展开自己的活动,对政党、国家政治活动起支持、落实的作用,并受政党、政治国家的政治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3)政治体制和制度

      政治体制和制度是联结政治意识和政治设施的一种社会机制。它由一整套政治概念系统、政治组织系统、政治规则系统、政治设备系统构成。在一定政治体系中,合理的体制和制度,就是按照政治概念、政治规则指示的方向、路线、秩序、程序、方式、方法,对组织、设备的有效运用。经验和事实表明:没有一定的政治体制和制度,整个政治体系就没有稳定性,也不会具有活力。换言之,体制和制度的不合理性,会使整个政治体系失去稳定性,失去活力。因此,政治体制和制度,虽然总的来说,是受一定社会制度制约的,但是,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动和具体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兴利除弊的改革要求,政治体制和制度在各个时期的具体形成过程、形式、各组成部分的相互机制是不尽相同的。特别是具体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面临着不断进行局部改革和整体改革的任务。

    系统性、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是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基本特征。

    政治概念系统。政治概念系统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政治学说、政治理论、政治思想、政治主张确定的基本政治准则系统。它支持、维护一种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存在,为政治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完善指明方向,设计蓝图、框架。有关政治体制和制度的政治概念系统,是一种政治制度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完善乃至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政治规则系统。政治规则系统是规定人们相互之间的政治关系(政治地位、政治责任、政治权利与义务等等)与政治行为的专门约定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政党和国家活动的组织原则,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条例、守则,等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向人们指示作为或不作为一定行为的目标、组织和活动方式,确定人们所应处的地位、所负的责任、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在政治系统中,它们构成政治控制系统的软件。由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动,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规则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动而不断修改、补充,丰富和增加其内容和数量。

    政治组织系统。政治组织系统即各种政治机构系统。通常它以执政政党为核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构成一定政治体制和制度下的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运筹系统。由于各种政治机构的性质、作用、活动方式不同,因而其结构、效能也不同。但从“组织要素”来说,各种政治机构都是由领导者(或首脑)、组成部门和组成人员构成的。政治组织系统内的各种机构由其性质所决定的各自的特殊职能则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例如,国家机关系统,所有国家机关都要执行国家的基本职能,这是它们的共同性;然而,立法机关执行其立法与执法监督职能,行政机关执行其行政权限内的政府职能,法院则执行其司法权限内的审判职能,这是它们的各自职能的特殊性。政治制度中的组织系统要素,受政治体制和制度整体的制约。但从根本上说来,它受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性质、状况的制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当它能够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时候,它起巨大的保障、促进作用,而在它成为代表反动或落后、不合理的生产关系的时候,就成为保守的力量,对社会发展起阻碍、延缓作用。

   政治设备系统。政治设备系统主要是指政治权力的物质力量成分,主要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它们是政治体制和制度得以建立、维护、运行、作功的物质手段。没有它们,制度就成了抽象物,就没有力量,就无法运转。政治设备系统一般具有活力、机动性和强制性。但也时常会出现机构扩张、臃肿,以致失去活力、运转失灵、效率低下,甚至失控的状况。因此,政治设备系统面临着定期进行机构改革和理顺关系的任务。

4)政治上层建筑实体

    政治体系又是由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主体构成的。我们把各个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主体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实体。把政治上层建筑实体从政治上层建筑体系中特别提出来加以分类比较研究,既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总体地观察、认识、分析政治体系,也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上明确各种政治实体的客观位置、性质、作用,从而划清政治活动领域的界限,并区别不同政治上层建筑实体应有的功能。

   政治上层建筑实体在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下,它的分类是不同的。在古代,主要是国家政治体的内部分类;近代以来,则是从社会整体来分类。

   国家制度产生以后,国家政治体同氏族组织不同之处,其一就是建立了特殊的公共权力,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在剥削阶级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实体主要是统治阶级掌管的军队(常备军)和官僚及其机构。在国家消亡以前,国家政治实体可以分为五项,即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从政治社会角度说,还包括政党。在当代,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社会政治团体、政治工作队伍,也应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实体之列。

   如果我们把政治上层建筑实体按照其作用的性质、范围加以划分的话,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是统治阶级对付敌对势力,承担专政职能,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特殊强制力”。同时,它们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特别是政治秩序的特殊强制力量。这一部分中,军队、警察和法庭、监狱的情形也有些区别。法庭和监狱主要是对内用以打击反抗、破坏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社会秩序,触犯了刑律的犯罪分子的;军队和警察除了作为政权主要支柱,从社会总体上担负保卫职能,即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与社会公共安全的职能,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军队,在剥削阶级国家,对外职能有反对、还击外来侵略的一面,还有用以向外侵略、扩张的一面。在社会主义国家,军队除了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还担负国防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任务。至于警察,它主要是配合、协同法庭、监狱,维持社会的公共治安。但是,警察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方面,在其执行任务时,有很多方面涉及全社会所有人的普遍利益,例如,保护公共工程、公用事业和环境,维持公共秩序,等等。在组织规模和人员数量上,法庭、监狱大体上是长期相对稳定的;而军队和警察,因为有形势变化、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等等变动性因素,在军兵种和警种及其装备上时常有一些显著的变化。这也是政治上层建筑实体中这一部分的一种历史趋势。

   第二部分: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在总体上,在执行国家基本职能上,政府的行政权力也是“特殊强制力”,而且是整个国家机构中担负日常管理的机关。但是,政府主要是行使行政权力的国家行政机关,有其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上层建筑实体的相区别的某些特殊性。首先,从性质上看,政府从事的行政管理活动具有两重性,即阶级性和社会管理上的科学性。当然,阶级性是主导的,而后一个方面在剥削阶级国家是狭窄的有限的,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主要的广泛的。其次,从作用上看,政府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同第一部分的四种机关主要是用暴力手段压迫敌对分子,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不同,政府主要是以自己面向全社会的大量行政管理活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第三,第一部分的四种机构,是依法执法,用法律措施制裁犯罪分子;而政府虽然也要依法行政,也有一些专项领域的执法职能,但它主要是以大量的行政措施,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环境保护、公共工程、公用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正因为如此,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不仅施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日趋集中、突出。

   需要指出,现代政府还增设了它自己的一些附属机构,如辅助领导机关进行决策的政策研究机构、信息和情报机构、参谋和咨询机构、顾问机构,等等。在某些国家,把它们通称为政府的“智囊团”或“思想库”。这些机构在组成人员上,既有公职人员,也有专家、学者等非公职人员,而在组织规模、人员数量上,都远远超出政府正常的任何一个部门。它的特殊作用是体现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专门化技术化科学化,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第三部分:政党、社会政治团体和政治工作人员队伍。近现代以来,这三种政治组织是不容忽视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甚至可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都与国家政治体紧密相关,又有其政党政治功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的性质不同,所处的地位、作用不同,政党制度也不同,因而,这些政治体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也不同。通常所说的“政党政治”、“群众政治”、“政治工作”,在两种社会制度下,自然具有完全不同的情形。在各个国家,由于国情各异,“政党政治”、“群众政治”(或“大众政治”、“公众政治”)、“政治工作”,都显现其特殊的政治风貌。

    2.政治关系

    (1)政治关系的内涵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政治的本质,还需要讨论政治关系及其基本分类问题。因为,人们生活、活动于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之中,人的本质正是作为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人综合表现在这些关系之中。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的一种社会关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制定和执行一种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以政治分析为前提。而对政治关系的分析是政治分析的基础。那么,什么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政治关系是从事一定政治活动的人们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于一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诸种社会关系的集中的综合的反映和表现。因此,要了解政治关系,先要搞清什么是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社会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产物。而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就是一定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联结起来的。这是因为,在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是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从事生产、消费、交换和流通等活动。在这些领域的活动中,人们联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正是人们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构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不断地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是这样或那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可见,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关系,而人们的政治关系正是一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集中的综合的反映、表现,并反转来为一定经济关系服务。它受经济关系的制约,依存于一定的经济关系。人们的政治关系的状况、性质,源于经济关系,由经济关系来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因此,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是人们的诸种社会关系最本质、最集中的表现。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由于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谋得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同,从社会分配到的产品、财富的量不同,因此,人们的政治关系的实质是物质利益关系。这种物质利益关系,或者是利益根本对立的;或者是根本利益一致、具体利益有矛盾;或者是既有利益上的根本矛盾又有利益一致的一面;等等。

    政治关系的专门特点在于:它受国家权力,即统治阶级政治统治权力的制约和约束。因为,只有国家作为全社会名义上的正式代表,并运用其特殊的强制力、普遍的约束力和最高层次的权力约制诸种政治关系。因此,政治关系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就获得了表面上相对独立的、超然于社会之上的地位。与经济运动是靠自然规律进行的不同,政治关系是可以控制的和可以控制其他社会关系的。

(2)政治关系的分类

   政治体系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础,是对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政治关系进行基本分类。政治关系分类的基础是阶级分析。因为,人类社会自从分裂为各个阶级以来,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阶级关系。阶级关系构成诸种政治关系的基础。正因为如此,进行政治分析首先就应该进行阶级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矛盾,因此,不应该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但是,阶级斗争仍将长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且在人民内部还存在阶级差别,因而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无视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现象,可以不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相反,对政治关系的分析,仍然要以阶级分析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像以往一样,还要结合以历史分析和具体分析。

    在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上,由于社会制度不同,阶级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但在任何一个社会制度下,一般地说,阶级关系都具有下面四种情况:一是阶级直接对立的斗争关系,或不存在对立阶级,然而在性质上属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斗争关系。二是阶级合作关系。这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两个以上的根本利益一致的阶级之间,为了共同的目的而进行的合作;另一种情形是两个以上的阶级之间,虽然其阶级根本利益不一致,甚至有尖锐的对立或冲突,但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一定目的(例如,为了反对外敌人侵,保卫民族的利益而联合进行抗战)的合作。三是又合作又斗争的关系,通常是因为阶级关系中的一方具有两面性,即同其对方既有对抗性矛盾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矛盾一面,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四是各阶级内部的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等等。阶级关系上述这四种情况,反映在政治关系上,大体上也是这四个方面的四种趋势。不过,我们要特别注意阶级关系的变动、状况、表现的领域和范围、特点,同阶级关系相对稳定时态比较来说,更富于变幻;而由于阶级是划分为阶层的,因此,尤其要注意对社会各阶级的各个阶层的具体分析。而且,即使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也不是绝对的,在某种形势、局势、情势下,它们之间的对立,也是需要调和的和可以调和的。这些,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地区分敌我友,正确地制定和执行总政策和具体政策是特别要紧的。

   对于基于阶级关系的诸种政治关系,由于政治行为主体所处的主体地位不同,主客体关系的性质不同,以及政治组织的性质不同,大致可以作如下的分类:

   其一,敌我关系和人民内部关系。这是最基本的两类政治关系。敌我关系,是两个阶级、两大势力的两军对垒、利益根本对立的关系,以保存自己、削弱甚至消灭对方为其基本特征。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同封建势力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的政治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的政治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同反抗、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之间的关系和斗争,等等。在社会主义社会,处理敌我关系的方法,一般是用特殊强制的方法、专政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法制手段,同时,也使用经济的、教育的等等手段。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力量对比的变化,敌我关系表现的范围有全局的、大规模的和一定范围之分,有激化态势和缓和态势之分。此外,由于敌对一方的分化及其政治态度的变化,解决敌我关系的策略方针方法随着时势、形势而改变。

    人民内部关系,是根本利益一致的阶级、社会集团和个人的团结合作关系。人民内部关系看起来单纯,实际上很复杂,一般随着利益格局的变化而变化。它在一定时期服从共同目标和总政治任务,而在敌我关系成为非主要矛盾、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时候,它便上升为主要的基本的政治关系方面。由于人民是一个聚合的历史的共同体,在人民内部,有阶级、民族、不同社区、不同组织和层次的划分,在人民内部也有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在根本性质上不同于敌我矛盾,因此,要采取说服教育、自主管理、调整利益关系等方法来解决,一般不使用压服的、暴力的、专政的方法。在人民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人民犯了法,也要受处罚,有的也要坐班房,也有死刑,但这是若干个别的情形,和对于反动阶级当作一个阶级的专政来说,是有原则区别的。

    需要指出,人民内部关系还须再进行更具体的划分。大致说来,人民内部关系包括工人阶级内部关系,农民阶级内部关系、知识分子内部关系、工农两个阶级之间关系、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关系、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非劳动人民之间关系、非劳动人民内部关系,以及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关系、领导同被领导之间关系,等等。人民内部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格局的变化,有许多新特点,不论在人民内部关系的全局看,还是从人民内部各种关系的局部看,都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特别是从人民内部利益分化和利益格局演变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和慎重对待。

    其二,党派关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历史阶段内,政党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政党政治斗争。这是党派政治关系区别于其他种类政治关系的突出特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党派关系是和资本主义民主制相联系的。政党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政治产品”。自有政党以来,有两种党派关系:一种是各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内部关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内部的关系。围绕着在竞选运动中的结果,决定哪一个党上台执政,区别为所谓在朝的执政党和在野的反对党。还有存在多数政党的资本主义国家以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同几个资产阶级政党联盟的关系。另一种是资产阶级政党同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这两种政党的关系是围绕着资产阶级政党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同无产阶级政党要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而展开的。从根本上说来,这是两个对立阶级阶级斗争的表现。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民族利益的驱动,彼此出于策略需要,也有达成一定妥协,甚至暂时联合的可能。中国的两次国共合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不同政党之间的合作就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共产党是惟一的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拥护和参加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参政党。各党派的关系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长期合作、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此外,与政党关系相联系,还存在着广泛的统一战线形式的政治关系。总之,政党政治关系与“政党政治”密切相关连,是基本政治制度化的政治关系之一。

   其三,与国家事务相联系的各种政治关系。在这一大类里,首要的是党政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党政关系具体表现为政党政治制度。例如英国、美国的两党制,法国、意大利的多党制,是与那里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紧密相关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巩固、管理国家政权,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一般情形下,党政关系是合理的协调的。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也可能发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并由此导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产生种种弊端。因此,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首先要解决党政关系特别是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科学划分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乃至解决党政机构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党政关系是直接制约着国家制度的发展的。在党政政治关系中,政党是执掌政权的,是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力量;国家政权机关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两者统一于政党的领导,统一于宪法、法律,又按照各自所处的客观地位、权力的性质和特征实行党政职能上的分工。其次是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政治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按照“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成一定的政治机制处理其相互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权力机关居于高层次地位;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对权力机关负责。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统一地对人民负责,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构成一定的政治机制,处理其相互关系。最后,军队作为国家主要成分和政权的主要支柱,还有政党同军队的关系,以及军政、军地、军民政治关系,等等。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上述几方面的政治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

   其四,国家、地方、集体(企事业单位)、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这是基于利益分层和利益格局要求而与法律关系相联系并由法制手段加以调节的一类政治关系。国家同地方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在任何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不管其国家结构形式是实行单一制,还是实行复合制,总有一个中央集权到什么程度和地方分权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绝对的中央集权或绝对的地方分权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依国家结构形式的不同,只是前者为优势或后者为优势的问题。两者结合的合理限度,在于不偏执一端。一般地由各国宪法和政府组织法等作相应的规定。在我国,由于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各项事业复杂,我国又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因此,需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要加强中央权威,同时,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至于国家同企事业单位同个人的关系,由于国家制度、法律制度性质不同,这类关系的性质也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般地说,国家同垄断财团、资本家个人在总体上利益是一致的,其政治关系服从于整个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特殊地说,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政府同各个财团之间,垄断资产阶级同中小资本家、同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矛盾和对立和斗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地区、集体、个人之间的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政府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的企业管理的表现方式上不同,因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范围上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并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以及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来加以解决。

   其五,国际政治关系。国际政治关系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以主权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特殊的复杂的政治关系。它包括国家间的双边、多边关系,国际上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引起的国家间的和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它们既有普遍性共同性问题上的政治关系需要调整,也有特殊的问题上的政治关系需要调整。由于当代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形势和时代主题与国际格局的变动,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国际秩序的发展,国际政治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将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而解决国际政治关系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而且从一个主权国家的外部国际环境而言,国际政治关系的状况、变动与调整,与国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密切相关。任何国家不管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对外开放,国际政治关系都是必须面对和密切关注的

 

                                               点击进入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