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加《政治学概论》网络课程
    在    线   学   习                      
导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十章
返回首页

课程目录

学习指南

当前页:第九章——第一节   

 

第九章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自古及今人类政治生活特有的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各国各民族在古代都存在过传统政治文化并形成各自的政治文化传统。当代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状况既异彩纷呈,又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碰撞乃至冲突,也有相互渗透。20世纪下半叶,政治文化研究成为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仅从政治学一般理论上概要地阐述政治文化的基本含义、性质和分野、内容和结构,政治文化的功能,以及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和性质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什么是政治文化?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学领域一直争议不休却又与各个阶级的政治,同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以及各国和世界政治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到本世纪80年代,政治文化问题成为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斗争的重要政治问题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过政治文化概念,但对政治文化的核心问题——政治意识形态问题和政治文化中的政治心理问题有广泛、深人的论述。马克思就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当时法国农民的崇拜拿破仑政治观念和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两方面内涵)作过透辟的分析。这些论述和分析应该作为我们研究政治文化时的指导思想。

    1920年10—11月,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论无产阶级文化》、《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论著中,多次谈到了属于政治文化范畴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列宁明确提出和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个概念,并把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联系起来。列宁当时没有给政治文化下定义和作详细的解释,但联系列宁在几篇文章里讲话的精神,我们可以从中理解到: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它的实质内容是指人们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其核心是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列宁把政治文化同政治教育联系地来看,显然指的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政治文化,其目的在于教育、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克服受资产阶级影响带到新社会的政治意识上的偏见、习惯和风气,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接受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巩固和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以后,斯大林、毛泽东虽然没有再提到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但是,他们反复不断地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历史条件下阐述过实质上属于政治文化范畴的问题,同列宁一样,也是把政治文化问题同政治教育的问题联系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在行为主义兴起风行中,西方国家政治学界出现了政治文化研究热。其中,以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和卢西思·派伊等的政治文化论最有代表性。前者,80年代以来,为中国读者所知并有相当的影响。阿尔蒙德于1956年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次重提政治文化概念,把政治文化解释为一定政治体系的人们的特定政治行为模式,对于一个个的人而言则是个人对政治行为和政治评价的主观倾向。1978年他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第二版)中,给政治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法律的反应。在该书的第二章,他对政治文化进行了分类,从民族整体把政治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两部分,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基本倾向,即政治体系的政治心理方面,亚文化是政治体系的特殊倾向,即由一定数量的个人形成的各个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主文化的特征是具有高度政治认同感;亚文化的特征是存在尖锐的分歧性。阿尔蒙德又从结构功能主义方法出发,从体系、过程、政策三个角度,把一种政治文化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体系文化,主要指国家认同意识;二是政治过程文化,指对政治过程的一整套倾向;三是政策文化,特指对公共政策的倾向模式。至于对于各个人的政治文化面貌、状态的分析,阿尔蒙德基于个性心理,主要以政治态度为标准,把个人政治文化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政治认知,二是政治感情,三是政治评价。阿尔蒙德在与他人合著的《公民文化》一书中,从比较分析角度指出,政治文化状况在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情形,是呈现出一国成员中政治目标取向模式的一种特殊分布。

      以阿尔蒙德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比较政治学的政治文化理论,在观察视角、政治文化定性、结构分析、比较研究方法、政治心理分析、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关系、公民政治素质培养以及作为政治发展的特定内容等方面,开拓了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有一定的启示性和一定借鉴价值。但其政治文化研究贯穿着美国垄断资本的国内国际政治战略意向,带有很强的对社会主义的偏见。其政治文化理论和方法,明显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阿尔蒙德的以民族为整体的政治文化界说和分析,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他笼统地把分属于不同阶级、阶层的社会成员归拢在“一个民族”的名义下,以政治文化的民族主体性,掩盖了政治文化的阶级主体性;以所谓统一的“政治体系文化”,掩盖政治体系的阶级政治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矛盾斗争;以社会成员的个性心理,否认一定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政治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和表现;对政治文化的内容,片面强调政治心理方面,即使对政治心理也否认不同阶级的人们的政治心理有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否认政治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政治行为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否认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和作用。

        其次,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理论研究是以“价值中立”、“政治科学化”、“实证性”为标识的,贯穿着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当权派国内国际政治战略意向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理论特殊表现形态,是从意识形态领域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内国际战略利益服务的。从其研究背景和研究取向看,一是对外,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涌现,旧殖民体系行、将瓦解,美国政府试图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民主输出”,兜售西方议会民主制模式,以期在新形势下进行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二是对内,面对国内日益高涨的反战运动、黑人运动、妇女运动,美国统治阶级感到危机四伏,矛盾重重,为使公众达到同其“政治认同\试图以“民族政治文化”的名义,年融合上述三种被称之为“反文化”的政治文化,从而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从其政治文化比较研究的评判标准来看,它以美国民族优越论为主导,以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作为评判尺度,把美国政治文化说成是“现代政治文化”的典范,鼓吹发展中国家从传统政治文化向这种现代政治文化的“变革”。对社会主义国家,它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是“极权政治体系”,是“独裁专制”,在政治文化上和法西斯主义同一类型,并鼓吹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心理战,从政治文化上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期推行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分化、西化的图谋。

         显而易见,以阿尔蒙德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比较政治研究的政治文化理论,不仅充斥着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者的阶级偏见,而且反映出美国官方政治哲学中强权政治理论色彩。

      在当代条件下,究竟应当怎样科学地界定政治文化的含义?8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界、历史学界、文化界的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中,有照搬西方见解的,也有受错误思潮影响的错误观点,于此不论。大体上比较确切地揭示政治文化内涵而又在多数学者中基本取得共识的是政治文化概念的广义说和狭义说。广义说认为,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制度形态政治文化”和“观念形态政治文化”两部分构成的;而狭义说认为,政治文化仅指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不过,政治制度形态政治文化仅指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观念、概念的规范化,而一个社会里事实上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政治文化却包容了各阶级、阶层的政治文化。因此,两种形态的政治文化在主体性、所容纳的范围、对人们政治行为的影响和地位、作用,是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的。因此,试可对政治文化的含义作以下的界定:

      政治文化是一定阶级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特定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评价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向、方式和方法起导向和约制作用。

    二、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分野

        在阶级社会里和还有阶级差别并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政治文化以阶级性为主导标识,具有多方面的特殊性质和多重的分野。要略地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政治文化具有阶级性

        一定的政治文化是一定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评价的总和。在存在两大基本对立对抗阶级的社会里,如封建阶级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分别有封建阶级政治文化、农民阶级政治文化,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无产阶级政治文化,绝然不存在超阶级的政治文化。一个阶级内部可能有不同的政治派别,相应地也会有一个阶级政治文化的派别性差异,包括学派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阶级共性范围内的派别性差异,是阶级同源的流。就不同国家、民族而言,同属一个阶级性质的政治文化,也会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例如孔子政治学说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的政治学说各具民族特色;列宁主义政治学说和毛泽东思想政治学说各具俄国特色和中国特色。但是,政治文化上的民族特色,是非本质的、外部的特征。在政治文化领域,阶级分野是基本的分野,贯通古今的,全民族或多民族国家的各个民族的所有成员普遍一致认同的民族政治文化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能是各个阶级的政治文化,阶级政治文化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在阶级社会里,政治文化领域里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和表现,并且是直接与政治斗争相联系,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在分析一国政治文化状况时,当然要考虑到民族的特殊性,例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文化,分为帝国主义文化、半封建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相应地也可以说有帝国主义政治文化、半封建政治文化、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从而把旧中国政治文化状况与别的国家的政治文化状况区别开来。但是,毛泽东的这种分析,是基本上以阶级分析为基础的,并没有从民族特殊性得出共同民族政治文化的结论。不可否认,政治文化一定会具有民族特色,民族心理素质也必然会世代传承、渗透到政治文化之中,从民族特征来说,基于共同文化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对各阶级的政治认知、政治思维方式、政治情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具有同一民族心理素质的各阶级的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政治行为,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政治认知标准有着不同的阶级属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物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不同。用民族性掩盖阶级性,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学者们几百年来常用的一种分析事物、认识问题的方法,在政治文化问题上也是如此。当然,我们说阶级性是政治文化的主导性标识,也不应无视其民族特色。

    2.政治文化是历史范畴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政治制度下、不同历史类型国家国度内以及一种社会形态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政治文化状况。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为例,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居于四大显学地位,但儒法争主,法显儒隐。秦王朝一度确立法家政治文化主导统治地位。及秦亡,汉代儒法合流,兼采诸家,而以儒家政治文化为正宗。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及清代前中期,儒家政治文化几经演变,其间受到外来佛教宗教文化的影响,与汉代儒家政治文化乃至创始的孔子政治文化,有了很大的差别。近代以来,封建主义政治文化演化为半封建政治文化;马列主义传人中国,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人民大众的革命传统政治文化。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从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酝酿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专政,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直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包括其政治文化形态,有着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印记,仅从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思潮来说,变迁变化之大,可谓今非昔比。可见,政治文化作为历史范畴,必须把它放在一定时代的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范围内加以考察。用一般的“传统”、“现代”概念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概念作为划分标准,虽然不无一定的研究意义,但从总体上和历史地看,则是有悻于历史和现实的。因为,传统有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性,现代化不仅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方向、道路截然不同的内容,而且从现代化的“过程”而言,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都有各自的阶段性。

    3.政治文化有其社会结构性

        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差别的社会里,每一社会制度下的政治文化,从社会结构总体上看,大体上都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基本的部分,形成政治文化的社会结构。

      1)主导政治文化(又称一主文化”)

       主导政治文化即以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为指导并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文化。它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规定政治制度的规范,要求全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并规定政治社会化的方向、内容、途径和方法。主导政治文化的这种地位作用,既是统治阶级政治经济统治地位的反映和客观要求,又靠统治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及其所建立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向全社会推行,并支配人们的政治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其原因在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个使某一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

     (2)非主导政治文化(又称“亚文化”)

         非主导政治文化即在思想文化关系上统治阶级可以联合、与统治阶级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各阶级、阶层的政治文化。它受主导政治文化的制约,其存在和表现、表达,一般被约制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容许的范围内。就其实质内容而言,有与主导政治文化可以认同的同质部分,当然也有与主导政治文化不相容的异质部分

        (3)反社会政治文化(又称“反文化”)

        反社会政治文化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其性质、作用具有不同的情形:在资本主义社会,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历史前进方向,作为社会革命领导力量和主要动力的无产阶级的政治文化,被资产阶级视为“反文化”,实则具有历史进步性和革命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反社会主义分子和势力的政治文化,以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为其政治行为目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具有破坏性和反动性。

       与政治文化的社会结构性相联系,一国政治文化在社会成员身上的实际分布状况,也显示出诸如区域性、职业性、团体性、家族性、宗教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研究和实行公民政治社会化,具有实证研究的意义。但是,这些特点是非本质的和局部的,只具有局部的比较分析意义。而且,区域性、职业性、团体性、家族性、宗教性的政治文化比较分析,归根结底要以社会结构分析为基础。

     4、现实政治文化受本土传统政治文化和域外政治文化影响。

       一国现实政治文化状况会受本土传统政治文化和城外政治文化的影响,就是说对本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域外政治文化具有批判继承、吸收借鉴性。但是,在现实选择上,不论吸收继承还是批判抵制,都既受意识形态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受现实政治制度的制约。就现实政治文化与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而言,总是现实政治文化处于选择主导地位,因为,传统政治文化的批判继承总是融汇到现实的新政治文化之中,或者说现实政治文化的创新,是在剔除传统政治文化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纳人新政治文化之中融为一体的过程中进行的。现实生活中一定会有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映和表现,但是现实生活中绝不存在单独存在的传统政治文化系统。就本土政治文化与域外政治文化而言,本土政治文化处于选择主导地位,它不排斥域外政治文化中可以吸收、借鉴为己所用的东西,但绝不可能因而也不应该主张例如“全盘西化”论的全盘吸收。

  相关概念:政治社会化    政治系统  政治文明

                                               点击进入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