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数学学习与学生学习
一、学习的含义
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专家对此不断进行研究,但至今仍没有比较一致的说法。 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同的人从不同 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以下几个是具有代表的观点:
(一)学习( learning )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让我们仔细地看看这一定义的三个关键部分。
1 .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很显然,当你能够展示你的成绩,如开车或使用微波炉时,学习便已经发生了。你无法直接观察学习本身——你通常不能看见你脑内的变化——但学习从你操作的进步中显而易见。不过,通常,你的操作并不能显示出你学习的全部内容。有时候,你获得了一般性的态度,比如对现代艺术的鉴赏或对东方哲学的领悟,这些并不一定在你可测量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在这些情形中,你获得的是一种改变行为的潜能,因为你学到的态度和价值观能影响你读怎样的书或怎样打发你的闲暇时光。这就是 学习——表现差异 ( learning-performance distinction )的一个例子——你学到的和你在外显行为中表达出来或做出来之间的差异。
2 .相对一致的变化
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这样,一旦你学会了游泳,你将总能这样做。值得注意的是,一致的变化并非总是永久性变化。例如,当你每天都练飞镖时,你会成为一个水平相当稳定的投镖手。然而,如果你放弃了这项运动,你的技能就会朝着最初水平下滑。但如果你曾一度是一个冠军级的飞镖手,你再次学起来就会很容易。一些东西由先前的经验而“保存”了下来。从这种意义上说,变化可以是永久的。 3 .基于经验的过程
学习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发生。体验包括吸收信息(以及评价和转换信息)和做出反应来影响环境。学习包含记忆影响的反应。学习获得的行为既不包括因有机体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自然成熟及大脑发育所带来的变化,也不包括因疾病和脑损伤而引起的变化。有些行为上的持久变化需要经验和成熟准备相结合。例如,想想婴儿何时会爬、会站、会跑以及可以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间表。在儿童具有充分的成熟准备以前,任何训练或者练习都无法产生这些行为。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是,行为的哪些方面能够通过经验而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二)现代学习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界定这一学习含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2 .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
3 .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4 .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
5 .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
其含义是:
1 .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 .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 .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四)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对人类来说学习是指知识、经验的获得及其行为变化的过程。
对于这一定义的理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积累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行为变化是学习。
2. 学习的结果产生的行为变化,有时是外显的,有时是内隐的,如思想、意识的学习大多是内隐的。
3. 行为变化导致了一种隐性的心理品质。
4.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5. 行为的变化有时表现为行为的矫正或调理,如教师的专业引领。
6. 学习的行为变化不仅包括体现在实际操作上的行为变化,而且还包括体现在态度,情绪智力上的行为变化,如差生转化的策略中情感转化的重要性。
7. 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教师教学中的察言观色。
(五)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施良方在《学习论》中关于学习的定义比较清晰: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对这个定义,可以作如下简单说明:
第一,主体必须产生某种变化,才能做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也就是说,光有练习不一定产生学习。儿童从不会叫爸爸到学会叫爸爸,这里有学习。以后仅重复叫爸爸,这种重复的活动或练习就没有学习了。
第二,这种变化是能相对持久保持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适应、疲劳,不能称作学习,因为这种变化是暂时的,条件变化或经适当休息,这种暂时性变化就迅速消失。
第三,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经验 ) 而产生的,即后天习得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总之,古今中外学者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定义呈现出多样性。
① 从活动角度分析,有的强调活动,有的强调过程,有的强调结果的。如,“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就是活动论的典型叙述,而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传递和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活动。
从学习的内涵看,学习乃是学习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使学习主体习得关于客体的知识和技能并外化为行为表现的活动。这是一种适应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个体一方面认识和
改造了环境,另一方面,个体也在不断地认知和改造自己,特别是在改造自己的心理结构,使其发生适应性的改变。这里,所谓适应性的改变,就是使自己的心理结构能够不断地在新的环境中良好地适应。……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适应环境,而且学习活动本身也是适应性的表现。不过,要注意的是,处于不同进化序列上的动物或人类,其学习活动的适应性水平是不同的。……学习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的、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它使个体获得经验,并导致个体的已有的心理结构发生适应性的变化。”
从学习的过程上讲,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从学习的结果上讲,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不同学派对学习的分析角度有较大区别。
行为学派认为,学习是指刺激 - 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强调学习活动所引起的外部行为变化的结果。而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人本学派认为,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
此外,为了避免学习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和认知主义倾向的尖锐对立,“调和论”提出了应该使用“能力、情绪、态度以及其它行动的反应活动的变化”、“适应性的心理变化”等术语来描述学习的结果。还有其它许多关于学习的定义,在此不再赘述。
(3)获取知识、增长技能 ( 能力 ) 、改造品格是学习的核心。
综上所述,各家观点对于学习的认识,在活动与过程上是一致的。因为“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只不过“活动”是“过程”的上位概念,但并无本质区别。所以这两个词在上述定义中可以适当互换。“过程”与“结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同一性;在上述学习的定义中,虽然说法不同,但表示的事物是一致的,只是视角差异罢了。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但是,学习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它既包含活动的过程,也包含活动的结果,最好能够在定义中完整地体现出来。
另外,关于学习是认识过程还是发展过程、或既是认识过程又是发展过程曾经也有过争议,现在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本身也就包含了认识的发展,因此这个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
关于学派的定义,就不这么简单了,因为每一个定义都代表了一种学习观,用不同的定义指导我们的学习实践,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并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必须加以区别。正如高峰强指出的,“这三种理论究其实质,一重行、一重智、一重德,应该说,各有侧重、相得益彰”,他在综合三种理论后提出,学习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获取知识、改变行为以完满人格的历程”。
总而言之,学习是个人 ( 或组织 ) 依靠工具获取知识、增长技能 ( 能力 ) 、改造品格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