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学记忆过程
数学学习中,在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同时,特别是在这以后,还需要一个巩固的阶段。巩固知识的过程,就是通过记忆把感知和理解的知识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学习过程的这一阶段的核心的智力因素是记忆。
数学记忆是学生对感知过的或思考过的数学知识在头脑中的反映。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数学学习是改变数学认知结构,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话,那么,数学记忆则是保持数学认知结构。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新知识输入大脑后,与原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原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扩大,但是,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在新知识输入时新的概念一出现就告完成了,这种相互作用还在继续进行,这种继续进行的相互作用就是数学记忆的心理机制。数学记忆有一个“记”和“忆”的过程,“记”就是识记和保持;“忆”就是再认和再现。所以数学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阶段。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记忆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阶段是识别和记住数学知识的过程,通常是一个反复感知和理解的过程。识记阶段也是新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原数学认知结构相互联系。获得新的意义的阶段,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的过程。
保持阶段就是将已经识记的知识在头脑中保存和巩固下来,保持新知识和原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保持所获得的意义。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新获得的联系和意义,并非是机械的,固定不变的。在新知识和原数学认知结构的继续相互作用下,它们不仅被保存下来,而且会更加趋于稳定,更有条理性。保持是信息的储存和继续编码的过程。
再认和再现阶段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将保持下来的知识和经验恢复起来的过程。具体的说,就是恢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恢复新获得的意义。再认和再现是信息的提取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是彼此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识记是保持的前提,保持是巩固识记成果的重要手段,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再现的必要条件。识记的效果如何,保持的怎样,主要表现在再认和再现上,而再认和再现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明证,同时还能加强识记和保持。 记忆是知识的积累,记忆是知识的深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记忆与应用间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深化理解,以记供用,以用促记。
三、记忆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记忆规律
时间律: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外语单词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小时;再重复就能几天,甚至几个月。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
数量律: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会给记忆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把记忆的组织适当分散成若干小单元后,再依次存储,记忆的效果就可能好些。
联系律: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是由原有知识发展、衍生或转化而来的。所以,对新信息的记忆,通过和原有知识的各种形式的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形成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系统,是有利于知识储存的。
转化律: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由感知保持到理解、到衍生新知也有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之后外来信息就能长期、牢固地保存在脑海中。
干涉律:当一个新的信息输入后,它与原有的知识储备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干扰。一是前后信息互相加强,称为“正干涉”;二是前后信息互相干扰,称为“负干涉”。正干涉有利于记忆,负干涉则对记忆起抑制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正干涉而避免负干涉。
强化律:强烈、新鲜的刺激能激起兴趣,使人感受突出,就会使记忆强化。
上述规律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的,中小学生在运用这些记忆规律时要因人而异、因记忆对象而异,每个人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和特长出发,来理解和驾驭这些规律。 为此,必须 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并概括成系统;合理安排复习;复习要适量、适时;借助直观形象和语言的作用加强数学记忆;在发展中巩固知识内容。
(二)数学记忆的一些常用方法
总结一些卓有成效的记忆方法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学习中,如下记忆方法经常用到。
1 .理解记忆法
亦即,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能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要理解了的知识,才能抓住实质记准记牢。这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记忆之路。
现代科学实验已经反复证明了,记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之间联的反映。事物有内在联系和外部联系,有表面和本质之分,了解了它的意义,记忆才能深刻牢固。反之,我们不了解它的意义,就不容易记住,即使勉强记住了,也容易遗忘。对于不理解的东西,即使记住了,也没有真正的用处。对数字中的定理,如果不理解其意义,即使倒背如流,也无法运用它来进行证明。
例如,对于速度公式 S=vt ,对这个公式的记忆,如果我们理解了公式中每个字母代表的意义,那么记起来也就会变得容易多了。先弄清楚 S 、 v 、 t 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 S 代表距离, v 代表速度, t 代表时间,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从而记 S =vt 这个公式 。
2. 谐音记忆法:
它是利用两种事物名称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造成联想,来增强记忆,如数字中的数字谐音法。由于数字没有什么意义, 1 就是 1 , 2 就是 2 ,是一个名称。对于那些位数比较多,又要求掌握的数字,我们用这种方法就比较容易记牢。再如:我们在学习圆周率时,就要求我们记到小数点后六位数。但是如果靠机械的记忆,过一段时间就可能忘记,如果用谐音法,就可以说成“山巅一寺一壶酒”加深了记忆,便于联想掌握。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谐音记忆法”不但有趣,而且便于记忆,又记得牢。
3 .骨架记忆法
数学公式,定理往往是由一条总纲统帅着,只要把这个纲抓住,即记住梗概轮廓,具体公式即可顺理推出,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也就是说,把学过的知识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其实,数学这门学科是由许多概念、公式、定理等组成的知识系统,都有较严密的知识结构。当学到一定阶段时,要把知识加以整理,把前后左右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小系统,使自己牢固掌握这些知识,易于联想,灵活运用。例如在讲三角形、四边形时,可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穿成串,形成“多边形”的系统,使我们一记一串。
4 .形象记忆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抽象的数学理论与直观形象建立联系,由于直观形象在记忆中比较清晰稳定,通过它容易记住抽象的数学理论,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是记忆的基础,这是一种十分成功的记忆方法。
例如指数函数的性质,若就性质记性质是十分枯燥难记的,但根据其图象去记,数形结合,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5 .归纳记忆法
某些数学公式具有共同规律,则可用最精练的言语归纳总结,进行记忆。例如,三角函数的几组诱导公式,可以概括为求 2k π n+a(k ∈ z) , -a ,π± a , 2 π -a ,π /2 ± a 的三角函数值,若一一记忆,那就太难了,我们用两句话进行归纳概括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6 .表格记忆法
通过列表可以便繁杂的数学定义,公式简单化,组织化,结构化,逻辑化,条理化,形成一个系统,便于记忆。同时表格还可以反映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变化,有利于加深理解,容易长久记忆。
7 .对比记忆法
也就是将一些相似的数学材料,列出它们的相同或相异点来比较的记忆方法.例如平面与空间图形的性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特征,微分与积分定义、公式,微分方程所描述的不同的物理模型,相似或相互对立的一些概念等等,应用对比记忆法都可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某些数学公式,定理。
8 .循环记忆法.
即是将要记忆的材料分成若干组,当记后几组时,要有规律地复习记忆前面的几组.也可用此方法于自学读书.当阅读一本数学书时,先读第一章并记忆其中的一些主要结果;在读第二章以后的书时,应分别简要地复读前一章书中的主要结果;读一章书也一样,应在读后节内容之前,复读一下以前各节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循环记忆,实则是在强化识记的痕迹,利于记忆的保持,自然可收到深刻记忆的效果
??? 记忆的方法还很多,比如分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特征记忆法,改错记忆法,刺激记忆法等。掌握了良好的记忆方法,将帮助我们在数学的学习中提高记忆的效果,发展记忆的能力,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