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程学习>>第11章 领导决策
第四节 科学决策的原则与要则
    科学决策原则就是适用于领导主体科学决策活动的总规范,是以领导主体为首的决策层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具体地说,主要有如下诸条:
    一、真实性原则 
    领导主体的行为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决策工作上。这里来不得丝毫的脱离实际、虚假浮夸、歪曲真理和官僚主义;否则,必定会在决策上造成严重失误,并为以后的一系列领导活动埋下错误和失败的根源。因而,领导主体在工作一开始就要强调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这就要求决策内容必须绝对真实、客观、全面,能够真切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内在关系。这就是领导决策的第一原则,是决策科学性、乃至领导主体领导工作科学性的绝对前提。
    二、务实性原则
    领导工作既然是讲求实际的,那么在实事求是地得来现实信息之后,领导主体就必须抓住现实问题、着手领导工作。这即是说,领导工作就是围绕现实问题、现实需要而展开的,就必须务实,必须运用一切理论武器、知识力量和各种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满足这些需要。但是,这时如果脱离了所处环境、所在基础和现实条件而去确立超越现实可能的目标,搞一些超越现实运作能力和承受能力的项目,那么就会脱离实际;即使当初坚持了真理,获得了真实信息,这时也无法用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使领导工作做真做实。这里要求领导主体领导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民主性原则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领导主体领导强调尊重群众、组织的成员,要最充分发挥组织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他们积极参加到共同的领导事业、特别是决策中去,充分享有和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事实上,凡是充分走群众路线而做出的决策往往是科学可行的,充分发扬民主是决策的前提基础。但是,这也需要实行正确的集中,要有以领导主体为首的领导集体来代表群众实施民主的意见和决策;否则也只是一盘散沙,做不成大事。
    四、科学性原则
    这是最起码的准则。既然要搞科学决策,那么就必须保证以最饱满的科学精神贯彻于具体的决策过程之中。其核心一条,就是要尊重科学,运用科学手段。
    五、系统性原则
    现代决策所要处理的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复杂,彼此之间盘根错节,互为因果。如果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它们,那么就不能准确、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它们,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系统性本身是科学性的表现。因此,领导主体领导决策必须做到系统全面,严谨规范。
    六、灵活性原则
    领导主体领导决策事关重大,没有过硬的原则性作保障必定会出现严重问题。然而,所作的决策、所处理的问题总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每种情况都有不同。因而,领导主体在决策时不能死扣一点而不计其余,不能僵硬、绝对地看待事物,进行决策。这样才能在变化着的形势中找到有利的位置和角度,从容地采取措施,逐步地解决问题。这即要求要解放思想,讲究灵活,防止刻板、保守和简单化。也就是说,领导决策不仅要有原则性,而且要有灵活性。
    七、创造性原则
    由于领导主体领导的性质本身就已决定了必须以创造性为主要行为特征,所以整个领导工作都必须是、也必然是充满创造性的。作为领导工作的第一步,决策当然就要以创造性为最起码的准则。事实上,领导工作的创造性还主要地取决于决策的创造性含量和高度;领导工作的质量根本上就取决于决策中的创造性。因此创造性对于决策、整个领导工作来说,都是实质性的。这要求领导主体在决策中必须摆脱各种落后观念和习惯势力以及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开拓和创新。
    八、可行性原则
    决策从开始构思到最后拿出具体方案,都是为了能够最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既定目标。如果所做决策是哗众取宠的,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那就是偏离了决策的目的,丧失了决策的价值。而要切实管用,就必须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能够直接改变所要触及的领导客体,即方案中蕴涵着能解决问题的领导智慧力量。这即是说,领导主体的领导决策必须要切中要害、运作便宜。
    九、时效性原则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领导主体的领导决策必须做到及时、快速、果断。这事关所作决策是否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是否能够迅即产生良好效果和效应。如果领导决策慢慢腾腾、拖拖拉拉,那么就会丧失机遇,就会造成严重损失和其它的一系列严重后果。这即要求领导主体必须在决策过程中做到及时不误、顺势应变,确保效果,追求效率。
    十、价值性原则
    领导决策是目的明确的活动。这个目的就是要以完全负责的精神和自觉性去做好决策工作,确保能够正常履行领导职能职责,为所领导的组织成员做一些有用的事情,解决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要;而这在本质上则是服务,在形态上却是价值。因而,领导主体领导决策就必须确保具有鲜明的价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