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程学习>>第12章 领导决策组织实施过程与艺术
第四节 控制
    一、控制的概念、类型与原则
    (一)控制的概念
    领导主体在确定工作任务并付诸执行以后,领导过程还远没有结束。为了使决策落到实处,并使决策更趋于完善,领导主体必须对整个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发现和认识决策中不符合客观要求的部分,及时反馈,及时修正,时时把握住整个领导过程的方向、进度、质量和速度。另外,控制也是领导主体对自身、对领导客体主要是被领导者进行控制的过程,特别是当到领导主体决定并实施利益处分性决策时的更多的后续行为都是领导控制。领导主体只有依靠控制才能维系住所领导的整个社会系统,才能把握住整个领导过程直至取得领导成功。
    在领导过程中,控制就是领导主体牢牢把握领导系统、领导过程和整个被领导系统的过程,是实现有效领导的关键环节之一。广泛而言,只要能够发挥这种作用的手段和领导活动都算作领导的控制;因而,控制就包括了沟通、协调、团结、批评、监督等等方面。但是,就贯串领导过程的日常控制内容和范围来看,控制还有一个狭义的层面,即主要指对决策实施的控制。因而可以说,控制是以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强力性内务保障活动。这里即取此概念。
   控制是领导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基本要素。所谓控制是指对下属的业务工作进行考核、计量和纠正,以确保目标及已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在领导活动中的控制,具体说是指根据决策执行的目标和计划,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为消除目标实施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所进行的领导活动。
    控制的根本任务是在决策制订之后,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运用控制和调节机制,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从而使领导决策所确定的具体目标、计划和步骤得到严格的落实,使决策方案具体化、决策实施程序化。
    (二)控制的类型
    在领导活动中,控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控制的类型是十分复杂的。在这里我们只是从控制组织系统和控制过程系统进行分类。
    1.从控制组织系统的角度来看,控制可以分为集中、分散和等级结构等控制。
   (1)集中控制:这是指由一个集中的控制机构进行的控制。也就是各个被控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信息,以及执行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信息,都汇入一个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这些信息与决策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加工处理,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偏差,然后制订出对策并发出指令给各个被控对象。这种控制的优点是:信息集中,控制也集中,具有统一的目标,便于整体协调。缺点是信息传输率低,适应性差,控制过程复杂。
   (2)分散控制:这是指由若干个分散、相对独立的控制机构分别进行控制,共同完成控制目标的控制形式。其特点:控制是由若干机构共同进行控制。每个分散的控制机构都不能对全局进行控制只能是对局部进行控制。分散控制的优点是:信息传输率高,适应性强,控制简单,局部控制效果好。缺点是缺乏统一的目标,难以进行整体协调。
   (3)等级结构控制:这是指由多层次的控制机构来组成,这种由多层次控制机构所进行的多级递次控制的形式,就是等级结构控制。等级结构的控制形式是现代管理组织中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原则的具体表现,因而也称分级控制。这种控制的特点是:各级控制机构之间具有隶属关系,最高层次的控制机构直接指挥和控制下一层次的活动,并协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级结构控制很明显是吸收了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的优点,它既注意了整体的协调,又注意了控制的适应性。整体的协调是指对全局的控制有一个控制中心,这样注意了控制的集中,使整个执行过程具有统一的整体目标,有利于整体协调。控制的适应性是指在一个控制中心,分散为各个控制机构对决策执行过程进行控制,这样使得各方面更能适应实际情况,增强了适应性。
    2.从控制过程的角度看,可分为事前控制、同步控制和事后控制
  (1)事前控制:这是指控制中心事先所采取的控制活动的形式。其特点是针对未来的可能发生的活动及其结果而进行的事前控制。在控制过程中,只有当他们能够对于即将出现的偏差有所察觉并及时采取某些措施时,人们才能进行有效控制,因此事前控制是一种很有效的控制。但是在实际的领导活动中,许多领导者或领导层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事前控制。这主要是因为领导主体一直过于依赖实际运行结果的各种数据资料和情况来进行控制,这样使得控制总是发生在事后或事中。也就是说,当要进行控制时,偏差已经产生,作为一个有效的控制机构和领导者,应在事前采取控制行动。
    事前控制所采用的普通方式是利用能得到的最新信息进行认真的和反复的预测,把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同预测相比较,找出其中存在的偏差,并采取措施修改计划以便预测成为计划目标,同时制订具体的实施程序、规则,使实施者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设计出各种应急方案、措施,防止影响计划目标的因素出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防患于未然”,“先发制人”。
  (2)同步控制:这是指在执行过程中,以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控制活动,其特点是这种控制方式是在事件发生之中采用的。在具体的行政执行过程中,根据执行情况中的各种信息,一旦发现活动结果与目标之间出现某些偏差,立即进行调整。这种控制形式在领导活动中最经常出现;它与事后控制相比较,对事态发展的控制要有力得多。这是因为当它发现某些细微的迹象就可以进行调整,涉及面不大,损失较小,效果也较好。
  (3)事后控制:就是根据目标实施所获得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而进行的控制,其特点是在事情发生以后进行的控制。由于这种控制发生在事后,也就是说是造成既成事实之后而进行 的纠正措施,已经延迟了控制时间,已经造成了失误或浪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做出一定的弥补,但是已经造成的损失是不可能挽回,或不可能完全挽回的。因此,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和领导者应该尽可能地避免采用事后控制,应尽可能地在事前或事中采取控制手段,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