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程学习>>第6章 领导环境
第二节 若干重要的领导环境
领导环境的种类很多。但最重要的领导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国际环境
从本质上看,国际环境是相对宏观,抽象和间接的,对具体的领导活动不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大多数领导者并不直接接触国际社会生活。不过随着全球化逐步深化,国家和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级领导与国际社会生活的相关联度也越来越大,受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因此,国际环境对于领导者来说就变成了越来越重要的重大现实环境。
具体来说,国际环境是指由世界格局及其变化和众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件及其产生的影响所组成的总体情况。这些情况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总是引起领导观念和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不断地发生改变。
领导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国际环境意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广泛进行的各个领域里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由此进行关于对外的决策及实施等更项具体活动,主动,充分地影响、改善和利用现实的国际环境,充分地开发、调动和利用国际社会与国际形势的积极因素,开展积极的国际联系以及合乎规则的良性竞争,赢得更多、更优的发展条件和成功机会。领导者还必须极大地开阔眼界和心胸,增强国际环境意识。极大地促进对外开放、合作交流,敏锐地发现和把握世界形势的实况与动向,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国际环境和各种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总之,国际环境是一个重要的领导环境,它越来越接近领导现实,越来越直接、深入地影响领导观念、心理和行为。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是指由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人口、人际等所有非自然因素构成的人文背景和现实平台。这些因素既是领导主体要时时关注和考虑的现实社会因素,又是确保领导得以正常实施或运作的现实社会依据。
领导者与社会环境在互动中共同发展。社会环境造就了领导者,领导者利用、适应社会环境。这是双向互动的结果。此外,领导主体的实际特征主要也来自于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为处于其中的领导主体打上永久的烙印,也直接影响到不同领导者的领导方式,进而使不同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存在很大差异。
领导者无论处于何种社会环境都必须持有积极的态度。首先要做到取信于社会,树立可以信赖和托付的良好形象,强化以事业为导向的励精图治的精神,强化团结的精神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不利的社会环境对领导活动的作用,在具体社会环境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总之,社会环境孕育和塑造着具体的领导,是领导主体诞生、成型、作用于其中的最大现实环境,是决定领导的第一外因,也是领导的第一环境。
三、机构性环境
机构性环境就是指领导主体所在的具体组织系统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和运作模式等要素构成的组织基础和实际依托。对于领导者来说,机构性环境是最具体、最实在、最重要的微观环境之一。
机构性环境具有简单性和复杂性两种特征。简单性特征下的机构性环境是机构设置简单明确、不会产生机构内耗和其他问题的微观组织环境。复杂性特征下的机构环境主要是多层次、多方面、多门户、多重点、多中心、多交叉、易矛盾、易内耗、易失控、易失协调的微观组织环境。这些不同的环境都直接影响着领导主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也直接影响到领导的实际运作、过程与结果,常常成为领导成败因素的关键。特别是复杂的机构性环境往往会变成导致领导失败的消极因素,是领导主体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的现实因素。
因此,领导主体要对机构性环境加以认知、把握、规范、改造和优化。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由机构数量及其变化改变机构性环境。机构数量不当必定会给领导造成机构性障碍。运作起来高耗低效,难以有效贯彻落实领导主体的真正意图与决策。第二:由机构功能及其变化改变机构性环境。结构及其功能具有不同的变化轨迹,据此退队机构变化,才会有确切收获。第三,由组织机构及其变化改变机构性领导环境。改革组织机构是在前两者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既改造旧环境又创造新环境。当然,前两者不变时,组织机构为改进工作状态,实质是为决策创造理想的机构性环境而从改变结构入手实施改革也可能生效。
总之,因原机构增减、升降或移位而形成的新机构将使愿组织机构的工作质量和实际效能得到改造。通过对机构数量变动、机构功能转换、机构组合和结构调整,就能达到预设改革目标,构建起适应领导运作所需要的机构性环境。这对于任何层级、领域和职业的领导来说都是一个能够提供新型组织依托、效能和动力源泉的具体环境。
四、制度性环境
制度性环境是指有由各种不同的具体制度所构成的规范结构和规范基础之和。它依制度的结构性差别而存在不同的层面,并因此存在不同的内涵和作用。
第一层面的制度性环境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由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构成的总体规范系统 ,决定着现实社会环境及生于其中、行于其中的现实领导的基本性质、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这里的制度都具有宏观性、系统性、方向性、总体性和稳定性,往往被称之为体制。所以这一层面的制度性环境又叫做体制性环境。领导必须依据并服从与领导体制才能正常运行。
第二层面的制度环境是由宏观的制度意涵所决定的。这里的制度指在最高层、规范化和一致性的宏观领导方略,通常是指具体体现和落实统治思想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主要策略。这些内容统称路线方略性制度,它们在基本规范上具体地界定领导的性质和取向,指导和约束着领导的思想与行为。领导主体必须首先依据、遵循它们而后展开领导活动,只有这样领导才合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