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程学习>>第1章 领导理论
第三节 现代领导理论的新发展

    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领导理论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一般来说,学者们都将领导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粗略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之前的研究主要围绕领导者个人特征,称为领导特质理论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研究的领域包括领导效能、领导行为、领导风格等方面,称为领导行为理论阶段;从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被称为领导权变理论阶段,核心观点是有效的领导受不同情境的影响,要因地制宜;从80年代初至今,又出现了许多新型的领导理论,领导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是指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品质或应有的品质的理论,也称为领导素质理论。领导特质理论首先源于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他们的出发点是:根据领导效果的好坏,找出好的领导者在个人品质或特性方面有哪些差异,由此确定优秀的领导应具备哪些特性。这种探讨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的领导特质理论阶段和现代领导特质理论阶段。

   (一)传统领导特质理论

    传统领导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是天生的,领导者的特性是天赋的,因而是否具备良好的天赋是一个人能否成为领导者或有效领导者的根本因素。因此,这一时期对领导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天才的领导者所具有的个性特质上。

    心理学者吉普认为,天才的领导者应该具有的特征是:善良、外表英俊潇洒,智力过人,具有自信心、心理健康,有支配他人的倾向,外向而敏感。斯托格蒂尔等人认为,领导者的先天特征应包括:与领导能力有关的生理特征(如有精力、外貌、身高等),与工作能力有关的特质(例如成就欲、持久性等),与社会活动能力相关的特质(如合作性、交际技巧等)。然而,经过40多年的研究,几乎没有证据证明:其一、领导者是天生的;其二、大量的研究结论并不支持“领导是品行混合的产物”这一论断;其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有效领导者与无效领导者在特性上并无本质差别。

   (二)现代领导特质理论

    与传统领导理论片面强调遗传、天赋相反,现代领导特质理论则认为,除极少数遗传、生理特质之外,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特质似乎都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和培养而形成。
    美国管理学教授斯蒂芬·罗宾斯发现,领导者有六种特质不同于非领导者,即进取心、领导愿望、正直与诚实、自信、智慧和工作相关知识。具体表现为:
    进取心:领导者表现出较高的努力水平,拥有较高的成就渴望。他们进取心强、精力充沛、对自己从事的活动坚持不懈并有高度的主动精神;领导愿望:领导者有强烈的愿望去影响和领导别人,他们表现为乐于承担责任;诚实与正直:领导者通过真诚、言行的高度一致而与他们的下属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自信:下属觉得领导者从来都不缺乏自信。领导者为了使下属相信他的目标和决策的正确性,必须表现出高度的自信;智慧:领导者需要具备足够的智慧来收集、整理和解决大量的信息,并能够确立目标、解决问题和做出正确的决策;工作相关知识:有效的领导者对于公司、行业和技术事项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经过研究证实,对于所有成功的领导者来说,都具备一系列一致而独特的个性特点,但没有一种特质是成功的保证。
    我国学者在对领导者素质进行研究时,着眼点放在领导者素质和修养方面,更注重领导者内在条件和特殊素质的结合。国家行政学院邱霈恩教授认为,领导者素质就是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中山大学王乐夫教授认为,领导者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学习而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领导者素质修养是领导者自我完善的需要,是有效实施领导职能的重要保证。
    二、领导行为理论
     
    20世纪40年代末期,领导学研究开始从领导者的特质转向领导者应当如何采取行动方面。领导行为理论关注领导者的行为方式,以领导者的具体行为解释领导现象,分析领导效能的差异。领导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在于任何人只要采用了适当的行为方式,都可以成为好的领导者。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领导者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他们的人格特征使得他成为领导者。

   (一)卢因的领导风格理论

    卢因的领导风格理论奠定了领导行为理论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卢因、利皮和怀特经研究发展了三种基本的领导风格,即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

    1、专制型领导。领导者把一切权力集中在领导者手中,所有政策均由领导者决定,发号施令,要求他人服从,为人独断;下属没有机会参与决策;领导者安排一切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领导者主要依靠职权、行政命令和纪律约束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很少奖励等。

    2、民主型领导。领导者重视群体关系,在采取行动方案或做出决定之前会主动听取下属的意见,或者吸收下属参与决策制定;分配工作时会考虑到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特点、兴趣和爱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领导对下属的工作主要是指导性要求,下属有相当大的工作自由和工作选择机会;领导者主要利用权力和威望实施对下属的影响;领导者对成员的工作依据事实做出评价。

    链接:管理的民主与专制德鲁克认为,如果没有运转正常的独立性组织,我们就无法拥有民主。专制将是唯一的宿命。而强大的、独立运转的组织又如何诞生呢?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虽然,这种领导者不一定专制,但作为创业阶段,资源的稀缺,导致投入的不平衡性,以及分配时的节俭主义,这些措施,某种意义上,需要一定的气魄与气势。这时候,要的是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