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程学习>>第13章 领导用人
第六节 批评
一、批评的方式
人们大多采有直截了当的批评方式,不管是公开批评,还是个别批评,都直接地批评错误者的过失言行。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也是主要的。作为补充,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变通批评的方式,采取一些比较灵活的方法,这会收到更为显著的效果。
1.激励式批评
刘少奇同志也有一段话:“当你们估计或批评某个同志时,你们不应仅仅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并当作他的全部,你们还应当指出他的成绩、功劳、长处和他的正确主张。即使他的主张只有一点或一部分是正确的,你们也必须替他指出,不可抹煞。这样才能给这个同志以全盘的估计与批评,才能帮助他进步,使他服气。”美国的玛丽•凯是在退休以后获得巨大成功的著名企业家,她说:“不要光批评而不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你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激励式批评,在指出错误或不足的同时注意从肯定的地方加以鼓励。
2.建设性批评
避开具体错误事实,采用商式与错误责任者探讨改正、改进的办法,这便是建设性批评。从形式上看,领导者对错误者没有任何批评,这就避开了可能是严肃的正视错误的过程,避开了双方关系微妙而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而从内容上看,在商量、探讨的过程中,对方的问题则显而易见了,批评已经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这种方法一般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即要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但也不排除虽存有隔阂,彼此并无太大问题这样一种情况。如果领导真诚相待,不直接批评,又提出切实的纠正办法,以心换心,也会得到对方的信任,达到批评的目的。这种批评方式使批评直接进入改进阶段,而且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所以容易收到效果。
3.启发式批评
这是一种间接的批评,不直接批评人或事,而是针对错误用例证讲明道理,把批评寓于道理之中,让被批评者心领神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达到批评的目的。采用这种方式,一般是发生了带有普遍性的或倾向性的问题,不说不行,直接去说又可能引出问题,所以不得不在公开场合以这种方式批评。它的好处是,不伤人的自尊心,对人的压力也不是很大。但是应该注意,批评集体的问题一般不会产生负效应,但批评个人,最好不用这种方式。因为虽然只是讲道理,但毕竟是一种公开批评。一次还好,人家会认为是给他留了面子;如果还有二次,他就可能要想:你干什么有话不直接说,老是在会上含沙射影。
4.开脱式批评
在错误、失误出现以后,当事者已经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这种情况下,着重说明错误、失误的客观原因,并告之已经或将向上级或有关人员说明情况,使其放下包袱,这即是一种开脱式批评。有时候,在只有领导者和当事者两个人,或很少有人知道错误情况的时候,在公开批评之时,有意减轻错误或隐去某些情节,而着重讲明造成错误的客观原因,这也是一种开脱式的批评。自然,错误出现的主观因素不能回避,在公开场合可用“希望”之语提出改正意见,在私下场合则可诚恳指出。实践证明,对有上进心、有自觉性的人在非原则问题上,在非关键部位、环节上出现错误,采用这种方式是可行的。
5.行动式批评
1980年中、日、美女排邀请赛在上海打最后一场比赛。中国对日本三局都是反败为胜,第三局是9:14挽回。袁伟民留下队员在赛场补练到夜里12点,而在队员们下榻的旅馆里,正有许多队员的亲朋好友翘首等待,袁伟民不但没给这个人情,而且于第二天下午率队返京,连在上海休息、游玩的时间也没给。这是一种行动式批评,采用的是反向激励办法。
美国的麦当劳快餐店总裁雷•克罗克,因发现许多基层快餐店经理老坐在办公室里,而发布了把所有经理的椅背锯掉的命令。这在西方也被叫做“象征管理”。这种方式不能轻易采用,只是对高凝聚的集体或有一定自我约束力的个人采用有较好的效果。它充分表达领导人的意志,有很强的震动力,也是一种强化剂,实际上是以心理压力求取效果。有时在关键时刻很起作用,可以促使人们以更高目标要求自己,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而对一般性的、尤其是意识、心理状况都较差的集体或个人则要慎重。它常被人称之为“惩罚”。有的领导者想用这种方式好好教育一下犯错误者,却造成了强烈的对立情绪,这是要避免的。
二、批评艺术
批评是件不容易掌握的事情,为了既能使对方接受、引起警省,又不伤感情,增进信任,除了真诚相待,批评的艺术就很重要了。
1.批评要围绕中心工作,抓住根本性问题
无论单位大小,矛盾、问题总是很多的,领导者不可能随时随地地发表意见,批评错误;因为精力不允许,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尤其是群众会有情绪。围绕中心工作,抓住关键性的、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批评则不同。在根本性问题上、关键岗位上出现的错误,关系全局,影响面大,不抓不得了,抓住则可以保证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整体工作的正确方向。而且,这一类错误群众是非分明,利于教育群众,吸取教训。自然,不是说要放任其它方面的错误,只是说一定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2.要有适宜的环境保证
公开批评可以起震慑作用,纠正不良行为或风气,但批评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被批评者所处的环境状况。如果这个环境正气占主导地位,人际关系和谐度高,那么被批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强,反向力就小。因为被批评者所受的心理压力,不只来自领导一方,还在相当程度上来自周围人们对他的态度。人们仍然信任他、关心他,可以减少他的孤寂感,缓和批评的冲击力,他便容易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而在不良风气占主导地位、人际关系混乱的集体里,因为被批评者受到环境的支持, 甚至会助长他们的消极情绪,有的还会造成被批评者与批评者的对立。所以在环境不利的时候,批评者要特别慎重,要注意在权衡得失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许多时候采取单独的个别批评方式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