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程学习>>第13章 领导用人
第六节 批评
    9.要有批评后的缓解措施
    批评性谈话在结束前把话往回拉一拉,鼓励一番,放松一下,这是必要的。这种具有感情色彩的客观评价,往往能温热被批评者的心,使他们真心实意地接受教训。批评过后也可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对方补救错误造成的后果,尤其是人际关系。如领导者有意找被批评者商量工作、交办事宜,或求他办点个人事情,这都可增进亲近感。又如做好错误损害对象的工作,让其主动接近犯错误的人,缓和关系;如果能给对方一个补过的机会,让其知道领导者的爱护意图,那么就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0.要适当保密
    人与人之间的个人感情是不能回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间的人情味也会越来越浓。社会越前进,社会分工越细,人际间的感情依存越强,人的情感就越加显得可贵。这个问题有利也有弊,作为领导者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尽力做好工作。比如一些影响不大,又不属于原则性的错误,进行了批评,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就可不再声张,甚至也不再告之领导班子中的其它人。有时也可直接告诉被批评者,说明到此为止,不再告之他人。这都可使对方得到人格的、尊严上的安全感,产生情感约束力。有些并非原则性又确是比较严重的错误,不能不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但传出去又有损犯错误的人格形象,也应把事情严格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日本有一位国家高级检察官,在书店里偷了一本书,此事不但在日本被张扬出去,这就很不利于事情的恰当处理,这位检察官很可能因深感自卑而自觉没脸见人,由此一蹶不振。而实际上,问题并没严重到如此地步。
    三、提高批评艺术的“十忌
    在领导者领导实践过程中,有些批评是应该避讳的。这些忌讳主要有如下十个方面。
    1.忌伤自尊心
    人以自尊心、自信心为基础,形成自己特有的心理防卫意识。防卫意识是用自己业已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对涉及自身的他人行为进行的一种防御性思维准备。这种意识会带来相应的行为举动。自我批评就是心理防卫意识的一种表现,也是涉及自身的对他人行为的一种反应,它有助于维持人的自我印象和自我评价,有助于完善自我形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卫。特别是当他人行为与自我意识抵触的时候,自我批评更有助于正确分析自我,起到强化自身的作用。
    从另一面说当人受到批评的时候,警惕、警觉他人,进而思考分析他人,产生相应对策的心理过程,也是心理防卫意识的表现。这种心理防卫可能引起对立行为,可能激化矛盾;但另一方面,它却强化了个人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虽然心理防卫并不是完全合理的,有时甚至与自我理智相对立。在这种时候,也可以改变人的心理防卫状态,但不能破坏人的心理防卫系统。这里,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越过了这个界限,激化了对立的心理防卫意识,就会造成对立情绪或过激行为,或者迫使对方减弱或丧失心理防卫能力,这都是不妥的。人的心理防卫能力减弱,人的自信心也就随之弱化,人的个性力量也就削弱了。
    美国著名的管理专家查利斯•施瓦布有一天中午从自己的一个钢厂走过,看到几个工人正在车间里吸烟,正好那块“严禁吸烟”的大招牌就在他们头顶上。对此,施瓦布怎样处理呢?他朝着那些人走过去,友好地给每个人递过一支雪茄,说:“孩子们,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掉这些雪茄,我将十分感激。”那些吸烟的人怎么想呢?他们立刻知道自己违反了纪律,一个个把烟头掐灭;同时,对施瓦布先生产生了好感,因为他没有简单地斥责他们。在纠正了错误的同时,并没有伤害他们的自尊。这样的领导,谁还愿意和他作对呢?
    2.忌究底
    一般性的批评应该就事说事,不要一味追究错误根源。有的领导者为了帮助犯错误者尽快改正错误,往往好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影响、危害等。这里不是笼统地反对这种做法,而是说在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十分讲究对方条件的成熟程度和外在环境状况。这是因为:
   (1)犯错误者既已造成错误,就说明他们的认识有扭曲的地方。在错误造成危害、引出反响的时候,一般来说,不可能马上纠正自己的认识,不可能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根源。这种时候,硬要追根溯源,就很容易引起思想抵触或对立;
   (2)批评者对错误者的认识,不见得因为对方犯了错误而变得清晰可辨。认识人要有过程,在他犯错误之前,他可能还没进入你的思考视线之内。所以领导者对错误根源的认识也就很可能不尽合理;
   (3)究根必然重提旧事,而这是许多人忌讳的事情。尤其是在犯错误者刚刚出现错误、心理落差突然出现的时候,提及旧事必然要增大其心理压力,这常引起抵触或逆向反应。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应究根追底的。在对一个人有了较长时间的接触之后,当犯错误者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肯定的认识后,在犯错误者的心态比较平和的时候,采用个别谈话,最好是在比较随便的场合,心领神会地点到或分析其错误根源,这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当然,对于犯原则性错误者,应及时指出错误根源,这有利于犯错误者深化认识,及早改正。而且这时究根,对犯错者、对群众都可起到警省的作用。不过,对错误根源的认识,就需要集体进行讨论了。